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湖南长沙针灸学习分享 / 正文

针灸补泻手法总论

内经(灵枢、素问)、难经所提及的补泻手法 《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内经》中关于针法的论述涉及到针刺的器具、持针的法则、刺法的种类、补泻手法的区分、针刺剂量的掌握、针刺的宜忌、针灸医师的应备条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补泻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 《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这些都是关于补虚泻实方面的论述。针刺补虚、泻实就是要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病人和不同病情、不同时间,选用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方法,对正气虚弱的病证,起到扶正(补)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泻)的作用。《素问·宝命全角论》:“刺虚者须其实(补),刺实者须其虚(泻)。”因此说掌握好针刺补泻手法也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其感应,以起到调整人体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就是指标刺治疗以达到气调为目的。 施行补泻的依据 1、明辨经络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临床上辨证施治,都离不开经络。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轻)者浅(刺)之,甚(重)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意指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分别采用适当的刺法以达到调气。 2、审察形神《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寿夭刚柔》:“……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针灸治疗前必须诊察患者体质、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 3、辨别虚实《灵枢·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与实概括了邪与正的关系。由于针灸的作用在于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平衡,所以《内经》总结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针灸施治之前,必须明辨虚实,即通过四诊合参对病症作出正确诊断。对针灸治疗来说,更须审察其经络的虚实情况,以及针刺穴位时指下感觉以分虚辨实。 内难所提及的补泻手法,均为单式手法;且所用的手法,是后世医家所演译之复式手法的基础。这里是我将内、难所提及的和目前市面上各家书籍所提的手法,对照归纳整理后所得的资料,并引用内经与难经的条文为佐证,将书上复杂的补泻法,总归为下列三大项: 一、迎随补泻法: 《灵枢‧终始篇》 ‘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可令气合。’ 《难经‧七十二难》‘所谓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顺逆而取之,’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也。’...(子母迎随补泻法)... 这类的手法的重点在于“知经脉经气之走向,然后依患者的病情需要做顺逆经气走向的手法”,所谓的“迎”指的是逆向经气来的方向,而“随”则是顺着经气去的方向。可以想像著当我们用针逆着经气的来向作刺激时,会阻碍经气的运行,因此是“泻法”;反之则可推动经气之运行,因此为“补法”。这类的手法是所有补泻手法的基础,亦是行针补卸的依据所在。坊间书籍提到的手法中,有以下常见四种是属于“迎随补泻法”类: 针芒迎随补泻法此种手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进针或是行针时的针尖方向,或逆或顺经气的流向做出补泻的手法。迎为逆,属泻法;随为顺,属补法。 转针补泻法左转为随,右转为迎,与针尖的方向,其实是相同的道理。左右转的定位是以医者面向患者经络之气所将行之方向而言,大指向前为左转,大指向后为右转。而之所以左转为随是因为,大指推之向前,故为随。而为什么大指向前是左转呢?右手持针,然后将针举到与眼睛同一高度,针尖朝下,当你大指向前时,你看到你的针向你的哪一个方向转呢?....没错,就是你的左边....所以说,大指向前为左转。(补充:大指就是拇指) 子母迎随补泻法即《难经‧七十九难》所提的手法,除了讲究经气的迎随外,还根据原气之所出属流行,与五形穴性作补泻。另外,尚有所谓的“提插补泻法”其事也是基于子母补泻法里的。(要了解我这部分的内容,需要有一点中医的功力) 呼吸补泻法为什么“呼吸补泻”应归类于“迎随补泻”? (1)、 《灵枢‧五十营篇》:‘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宗营卫协行之气 (2)、 《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纳针,呼尽乃出针,故名曰泻;呼尽纳针,候吸引针,故名曰泻。’ (3)、 当将吸气之时,将针插入经脉,此时(脉)气刚好要前行,而所纳之针,刚好阻扰了(脉)气的前行;而于呼尽,完成一个呼吸循环。>>泻法 (4)、 当呼气尽后,将针插入经脉,此时,下一个呼吸循环将至,因此,看准下一个吸气的开端,随着吸气的开端,推引(脉)气之前行。...补法 (5)、 《难经‧七十二难》:‘所谓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顺逆而取之,’,又,《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所以,呼吸补泻,应归类于迎随补泻。 二、徐疾补泻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实”指的是“实之,实经气”,属于补法;“虚”指的是“虚之,泻邪气”,所以是“泻法”。操作时,使用补法先在浅部候气,得气后,将针缓慢地向内推入到一定深度,退针时疾速提至皮下。此种徐进疾退手法,意思是引导阳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故是补法;在用泻法时,进针要快,一次就进到应刺的深度候气,待气至后,引气往外,出针时要慢慢地分层而退,主要是使邪气随针引伸由深出浅,由里达表,所以能起泻的作用。 三、开合补泻法: 《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故命曰补。’ 《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 《灵枢·官能》‘泻必……摇大其孔,气出乃疾;补必……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 《灵枢·终始》‘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这就是日下各大针灸、中医社团都会教的补泻手法,其方法最基本的就是出针时闷不闷针孔。出针时闷针孔,为补;出针时不闷针孔,为泻。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