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魁山先生师古而不泥古,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古今名医家的学术精华,吸取经验,荟粹各家学说,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继承从曾祖父开始,历经四代传播下来的宝贵针灸医疗经验,再根据自己60余年来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和教学的经验,在不断的实践中,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汲取精髓、推陈出新,不断整理和完善家传手法,使家传手法逐渐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刺手法特点,并使其学术特点自成一家,郑魁山教授也因此成为郑氏家传手法的集大成者。 1.针灸治病八法体系 针灸治病八法体系,是郑魁山根据《内》、《难》二经有关针灸治病的理论,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应用八纲辨证、八法治病的原则,总结创立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针刺治病八法”配穴和处方。 1.1汗法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病邪在肌表者,应用汗法外解的治疗法则。及《医学入门》:“汗,针合谷入二分,行九九数,搓数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行泻法,汗止身温出针……”的治疗方法,立针灸治病之“汗法”,即利用经穴配合针刺手法,开泄腠理、发汗祛邪治疗表证的方法。 1.1.1发散风寒:取风池、大椎、身柱、风门、合谷、后溪,用烧山火法,使其产生热感发汗。 1.1.2.清透表热:取大椎、陶道、身柱、肺俞,用丛针扬刺法,刺之出血;列缺、合谷用透天凉法,使其产生凉感发汗。 1.2吐法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其高者,因而越之”。病邪在上,胸满脘胀者,应用吐法催吐急救的治疗法则。及《医学入门》:“吐,针内关入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行子午捣臼法三次,提气上行,又推战一次,病人多呼几次,即吐……”的治疗方法,立针灸治病之“吐法”,即利用经穴配合针刺手法,催吐,引导有害物质吐出的方法。 1.2.1涌吐风痰:取天突或旁廉泉用导痰法。 1.2.2通结催吐:取中脘、幽门用催吐法。 1.3下法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盛者泻之”。病邪在中焦,腹中胀满者,应用泻法攻下的治疗法则。及《素问·针解》:“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的治疗方法,立针灸治病之“下法”,即利用经穴配合针刺手法,泻热导滞,排除肠胃积结,通便止痛,推陈致新的方法。 1.3.1泻热通便:取大肠俞、天枢、丰隆、足三里用凉泻法,使其产生凉感下泻。 1.3.2清肠导滞:取中脘、天枢、气海、曲池、足三里用凉泻法,使其产生凉感通便。 1.4和法 根据《灵枢·经脉》篇:“不胜不虚,以经取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病邪在半表半里或气机逆乱,阴阳偏盛偏衰者,应用和法和解与调整平衡的治疗法则。及《灵枢·终始》篇:“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的治疗方法,立针灸治病之“和法”,即利用针刺手法与经穴的配合,治疗经气失和,调理脏气,调和机体在生理、病理、机能上的偏盛偏衰、扶正祛邪的方法。 1.4.1和解少阳:取大椎、陶道、身柱、液门、外关透内关、侠溪用阳中隐阴法,使其先热后凉,主治外感病,邪传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证候。 1.4.2疏肝理气:取神封、上期门、膻中、膈俞、肝俞用平补平泻法,支沟、阳陵泉留针10—20分钟,主治肝气郁结的胸胁胀痛。 1.4.3和血调经:取气海、关元、气穴、合谷、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15分钟,使其产生胀感,主治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症。 1.5温法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和“清者温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感受寒邪或形体虚寒者,应用温法温经散寒补气的治疗法则。及《灵枢.经脉》篇说:“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针灸大全》:“有寒则温之”的治疗方法,立针灸治病之“温法”,即利用经穴配合针刺手法,消除沉寒阴冷、补益阳气的方法。 1.5.1温中散寒:取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梁门、足三里或膈俞、肝俞、脾俞、胃俞,用热补法或留针加灸10~15分钟,使其产生热感。 1.5.2温肾壮阳:取肾俞、关元俞、次髎用热补法,使腰部产生热感。 1.5.3温通经络:上肢,取大椎、大杼、膏肓、肩髎、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下肢,取肾俞、关元俞、次髎、秩边、环跳、风市、阴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申脉;按顺序由上而下针刺(“通经接气法”),用热补法或针后加灸10~15分钟,使其产生热感。 1.6清法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温者清之。”《针灸大全》:“有热则清之”。病邪化热,耗伤津液,应用清法清热养阴的治疗法则。及《灵枢·经脉》篇:“热则疾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的治法,立针灸治病之“清法”,即利用经穴配合针刺手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方法。 1.6.1清热开窍:取百会、人中、承浆、太冲用凉泻法,十宣用点刺法出血。 1.6.2清热养阴:取尺泽、委中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排其血中毒热,主治霍乱腹痛,上吐下泻之急症。如呕吐不止,取内关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能清热止吐,如吐泻之后,津液耗损,正气大亏,脉细无力的脱证,取气海、神阙灸20~30分钟,中脘、天枢、足三里用补法,以疏导气机,回阳救阴。 1.6.3清热解毒:取风池、大椎、颊车、翳风、合谷用凉泻法,使其产生凉感,留针20~30分钟,少商、商阳用点刺法出血,主治痄腮(腮腺炎)、咽喉肿痛、口唇生疮等温毒积热证。如项后发际疮疖(毛囊炎),取大椎、身柱、灵台、筋缩、脊中、命门、腰阳关、腰俞用丛针扬刺法,使之出血,是采取“釜底抽薪”。 1.7补法 根据《灵枢·经脉》篇:“虚则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衰而彰之”。《针灸大全》:“补则补其不足”。形体衰弱或气血不足者,应用补法益气养血的治疗法则。及《素问·针解》:“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的治法,立针灸治病之“补法”,即利用经穴配合针刺手法,扶正祛邪,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虚损的方法。 1.7.1培元固本:取神封、幽门、中脘、列缺、太渊、足三里、照海用热补法,大椎、百劳、肺俞、心俞、膏肓、肝俞、脾俞、肾俞、针后加灸10~20分钟,使其产生热感。 1.7.2补中益气:取中脘、关元、天枢、腰俞、会阳、长强,用热补法或针后加灸20~30分钟,使腹部和肛门温热。 1.7.3固崩止带:取大赫、中极、归来、三阴交,用热补法,留针10~15分钟,使其产生热感。 1.8消法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和“结者散之”。气血积聚或痰湿凝滞者,应用消法软坚磨积的治疗法则。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实者,散而泻之”;《灵枢小针解》篇:“菀陈则除之”的治法,立针灸治病之“消法”,即利用经穴配合针刺手法,消积化滞、破瘀散结的方法。 1.8.1破瘀活血:取风池、角孙、曲鬓、攒竹、太阳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眼底,俗称“过眼热”。内睛明用压针缓进法,留针10~20分钟,使眼底有痒胀热感,能化散玻璃体内的瘀血,并使瘀血吸收。 1.8.2消肿止痛:取小节(腰部以上的取手小节,腰部以下的取足小节)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每5~6分钟操作一次,使感觉放散传导,同时让患者活动肿痛部位,以缓解疼痛。 1.8.3消坚散结:取阿是穴用三棱针点刺,挤出胶状粘液,主治腱鞘囊肿。局部用围刺提插法,主治瘿气。取扶突透天窗、天髎透肩井、曲池透臂臑,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主治瘰疬。如瘰疬坚硬,配阿是穴,但小似豆者,针向核中直刺,大如核桃者,用围刺法或针向核边斜刺,进至缝隙后用苍龙摆尾法,徐徐拨动,能活血散瘀,散结消肿。 三十多年来,针灸治病八法体系指导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取得了明显良好的效果。 2.温通论 郑老临证以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而著称,在实践中,总结发现临床疑难杂症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多见。尤以肾虚、肝郁、痰浊、瘀血、血虚为致病原因。根据《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畏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的论点,立固本清源、温通之大法。除了补益、调整脏腑功能治其本以外,还要解郁豁痰祛瘀治其标,在治疗上创用“温通针法”结合配穴治疗各种疑难杂证。 该手法突出“温”、“通”、“补”的作用,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驱邪的作用。温可以振奋阳气,化痰浊,祛阴邪;通以疏通经络,祛瘀邪。欲温先通,以通促温,温通相合,使痰化瘀消,标本兼顾。精湛之手法配以精当之选穴,临证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力专而效宏。近年来,郑老的学生、弟子围绕“温通针法”进行了较多的工作,并对针法之机理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许多难治疾病如冠心病、头面五官疾患、脑病、风寒湿痹证的辨证论治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3.保持传统、精研针法 郑老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师古而不泥古。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古今名医家的学术精华,吸取经验,荟粹各家学说,提出自己的见解。 3.1坚实根基 郑老认为中医针灸的基本功是硬本领,要天天练,日积月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经过生疏到达熟练。强调气功与针刺手法的结合,认为练气功是针灸医生的一项基本功,练肩、肘、腕三关,以利气的通畅,强筋壮骨,使肢体灵活,施针时左手推按有力,刚柔协调,揣穴准确,力量持久;右手进针迅速,动作灵巧,得心应手。并总结出一套与气功相结合的独特“练针法”。 3.2善用左手 立“揣穴法” 郑老在揣穴、进针、行针候气、守气等几个方面,有独特的临证实践经验,特别注重双手操作,重用左手。总结出:左手揣穴,右手辅助;右手进针,左手候气;左手关闭,气至病所;以及“守气法”等一整套双手操作,重用左手的针刺方法。提出了分拨、旋转、摇滚、升降等“揣穴法”。 3.3精简创新操作手法 郑老在实践中善于总结传统针刺手法理论,融汇贯通,执简驽繁,将传统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加以改进,创立出独特的“热补”与“凉泻”操作手法。这两种手法,简便明了,易于掌握和运用,同样能产生“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的效果。郑老在临床上善用温法治疗疑难杂症,创立了“温通法”、“关闭法”、“穿胛热”、“过眼热”等特殊针刺方法,并将之应用于针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对传统针法进行了独创性的发展。 3.4致力科研,探求医理 为了证明中国传统针刺手法的科学性,在郑魁山教授主持带领下,完成了大量关于传统针刺手法机理研究的课题,如:“针刺热补、凉泻手法对皮肤温度影响的实验观察” 、“热补和凉泻不同针刺手法对失血性休克的实验观察”、“温通针法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心肌酶、自由基、Ca2+、心电图及形态学的影响” 、“温通针法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急性期脑系数、脑组织含水量、Ca2+、Na+、K+及血流变学的影响”等。在传统针刺手法机理研究方面,其学术地位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和赞许。 4.倡导择时选穴 郑老在继承古代“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改革旧图,研制首创的袖珍“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临床应用盘”携带方便,使用简单,不用推算,即可找到60年“花甲子”和当日当时的开穴治病。具有“纳子法”、“纳甲法”、“灵龟八法”三种优选取穴治疗的用途,为针灸的医、教、研提供了简便准确的工具。郑老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应用子午流注“纳子法”治疗顽固性病证按时发作、应用“纳甲法”治疗长期慢性病急性发作、应用“灵龟八法”治疗剧痛,取得了明显特殊的疗效。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国针灸针法和扩大中国针灸的国际影响,经中国科协批准,甘肃郑氏针法研究会于1995年在兰州成立,郑魁山亲任会长,之后,对“针刺八法”中的手法做了更深入的科学实验研究。研究会成立的第二年,即召开了“国际郑氏传统针法学术研讨会暨郑毓琳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国内外百余名针灸学者与会并参加了会后的“国际传统针法学习班”,引起国内外针灸界的广泛关注,郑氏针法研究成果有口皆碑。“郑毓琳先生是我国针灸界的著名学者和临床医家……在学术上,郑老先生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对传统针法的对比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治疗针法,对弘扬中医学作出了贡献。郑毓琳先生仙逝后,其长子郑魁山先生继承父业,在郑老先生治学思想和治疗针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不断提高,形成了独特的“郑氏家传针法”,并因其疗效卓著而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中国中医研究院致“国际郑氏传统针法学术研讨会”函)。 郑氏针法历经四世传承,至郑魁山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针灸手法操作体系。其不仅对中国传统针刺手法中的单式、复式手法有所发展,更在此基础上创制了独门家传绝技。研究会的另一个任务是临床带教研究生、留学生和针灸门生,10余年来,来自祖国大陆20余个省份以及港澳台和世界各国(瑞典、挪威、荷兰、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学徒4000余人已纷纷走上工作岗位,郑氏针法已造福世界,名扬世界。可谓桃李满天下。(全文结束) 摘自:《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