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证体会
1.针刺见效的预兆
临证一般是针后病情好转、精神转佳、症状减轻,为见效的预兆。有时针后或1天后,病情出现变化也是见效的预兆。针后有反应,见效就快,针几次不见反应,没有变化,病情、症状如故,效果必差。郑老根据临床观察,发现以下几点亦为见效之预兆。
(1)疼痛点向下转移:1972年8月在成县医院住院部治一食物中毒患者赵某,男,28岁。因剧烈胃痛、呕叶3小时而住院,针中脘、下脘、足三里,1小时后转为满腹疼痛,疼痛向下扩大是食物向下移散的表现.也是见效的预兆,又过了2小时疼痛消失。
(2)麻痹病出现窜痛:1972年10月在成县医院住院部治一偏瘫患者孔某,男,56岁右半身不逐,麻木不仁,感觉迟钝。针患侧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足临泣,每日1次,针治5次后,患者手足出现窜痛。麻木的肢体出现疼痛,是气血已通的表现,是见效的预兆,又针3次,手指和足趾开始活功,治疗3个月,偏瘫的肢体得到恢复。
(3)红肿疼痛病变痒:1973年7月在成县医院治一痛风患者孙某,男,61岁。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不能走路1天,针大都、行间后,患者说:足大趾和二、三趾及脚趾缝发痒。红肿疼痛变痒,是气血疏通、肿痛将消的表现,是见效的预兆,第二天果然红肿疼痛好转,针治3次,红肿疼痛消失。
(4)发作时间的改变:1973年7月在成县医院治一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于某,女,34岁。两膝关节痛、活动障碍,每晚睡前疼痛,不得入睡。针鹤顶、膝眼、阳陵泉,每日1次,针治6次,转为白天活动后发作,患者两足和趾缝发痒,象患脚气一样。这是气血疏通、由阴变阳风湿外散的表现,是见效的预兆,不要搔破,以防感染。又按上述方法针治21次即愈。
(5)浮肿见全身奇痒:1973年9月在成县医院治一浮肿患者王某,女,42岁。全身浮肿,小便少,针曲池、列缺、合谷、水道、阴陵泉、复溜,每日I次,针治9次后,患者背部和四肢出现颗粒状丘疹,奇痒,但皮色正常。由浮肿变为全身疹痒,是水湿发散,由阴变阳、浮肿要消的表现,是见效的预兆。又按上述方法,针治14次,浮肿完全消失。
2.解决病人对针刺产生耐受性的方法
有的病人,选择一组穴位针刺治疗3-5次后,效果很好,一般是效不更方,但以后再用同样的穴位和手法效果不如以前,这就是患者适应了这种刺激,产生了耐针性。耐针性与耐药性不同,当患者对某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再用这种药物效果就会下降或无效,而产生耐针性后,采取以下措施,仍能继续产生效果。
(1)加强针力:1955年春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治一消化性溃疡病患者,李某,女,42岁,胃脘痛,消化不良,取中脘、下脘、天枢、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每日针1次,连续4次,每天针后病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第五六天又按上述方法治疗后,症状术见变化。第七天针刺时加大刺激量后,病情又继续好转,再针3次后,改针隔俞、肝俞、脾俞、胃俞,用平补平泻法,病情又继续好转、根据患者应用上述每组配穴和手法,前3一4次效果好的特点,改用每3天变换1次配穴和手法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更换穴位:1960年春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治一神经性耳聋患者赵某,男,34岁。双耳聋听不到任何声音已2年,针听宫、耳门、翳风、液门,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I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一5天,针刺6次时开始见效,能听到汽车鸣笛声,治疗到3个疗程,患者能听到对面的说话声,但因急事回家,停止针治3个多月,耳聋如故,又来院针治,仍按上述穴位和方法治疗,治疗1个疗程,未见好转,则在上述穴位上加大刺激量,又治疗1个疗程仍不见好转。则改针听宫、听会、风池、百会、侠溪、太冲,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针治8次开始见效,患者能听到电视机内的说唱声,仍按上述疗程治疗,治疗5个疗程,听力恢复正常。
摘自:《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