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湖南长沙针灸学习分享 / 正文

湿疮病因病机_湿疮针灸艾灸耳穴治疗方法

湿疮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是一种皮疹呈多种形态,发无定处,易于糜烂流津的瘙痒性、渗出性皮肤病。据其发病性质又有浸淫疮、血风疮等名称。本病具有对称分布,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男女老幼皆可发病,而以先天禀赋敏感者为多,急性者多泛发全身,慢性者多固定于某些部位。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过敏反应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皮肤病。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经络受阻所致。 1.湿热浸淫:饮食不节(恣食五辛或发物),湿热内蕴,复感风邪,内外合邪,客于肌肤,经络受阻而发。 2.脾虚湿蕴:湿热浸淫日久,迁延伤脾,脾虚失运,湿邪留恋,湿热之邪蕴于肌肤所致。 3.血虚风燥:湿疮多次反复发作,耗伤阴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所致。 辨证要点 辨缓急: 急性者以湿热为主,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常见于头面、耳后、手足、阴囊、女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分布。 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常由于急性湿疮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致病程迁延所致,皮损较急性湿疮轻。 慢性者多病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生燥,乃至肌肤甲错,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窝、膝窝、外阴、肛门等处。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延至数月至数年,常反复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分证论治 ·湿热浸淫 [症状] 发病急,可泛发全身各部,初起皮损潮红灼热、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瘙痒不休,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以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阴脾经穴为主。 [处方] 肺俞、曲池、委中、阴陵泉、神门。 [随证配穴] 渗液多者,加水分。伴发热者,加大椎。便燥者,加天枢。腹泻者,加足三里。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 肺主皮毛,取肺俞以宣肺清热而透达肌肤。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既能清利在肌肤的湿热,搜风止痒,又可清利胃肠湿热。委中为足太阳经穴,太阳主表,为一身之藩蓠,故委中穴刺络出血,可清利在表的风湿热邪。阴陵泉运脾化湿,除肌肤之湿热。神门为心经的原穴,能清心安神以止痒。 ·脾虚湿蕴 [症状] 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 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健脾化湿,清热止痒。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大都、阴陵泉、脾俞、足三里、曲池。 [随证配穴] 伴纳少腹胀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泻兼施法。 [方义] 脾俞、阴陵泉、足三里用补法,以健脾化湿。大都为脾经荥穴,用泻法能清热化湿。 曲池用泻法,既能清利肌肤的湿热,又能清血热而祛风止痒。 ·血虚风燥 [症状] 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色黯或色素沉着,粗糙肥厚,呈苔藓样变,剧痒,皮 损表面有搔痕、血痂和脱屑,伴头昏乏力、腰酸肢软、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脉 弦细。 [治法] 养血润燥,健脾化湿。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曲池、膈俞、神门、郄门、大都。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泻兼施法。 [随证配穴] 剧痒甚者,于皮损局部叩刺。伴腰酸肢软者,加太溪、肾俞。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患处轻轻叩刺,使皮肤微红或出小血珠为度,阴囊湿疹禁用。 [方义] 血海、膈俞用平补平泻法,可补血润燥,祛风止痒。三阴交、足三里用补法,既能健脾化湿,又能补益气血,以标本兼顾。曲池用泻法,活血祛风止痒。心经原穴神门及心包经郄穴郄门,均用平补平泻法,以宁心安神,清营止痒。大都为足太阴荥穴,能清热化湿。 其他疗法 1.耳针:肺、神门、肾上腺、耳背静脉。耳背静脉点刺出血,余穴均用毫针刺入,快速捻转,留针1~2小时。慢性湿疹,加肝、皮质下。 2.皮肤针:取夹脊穴或足太阳经第一侧线、皮损局部。脊柱两旁用轻叩法,以皮肤红晕为度;皮损局部用重叩法,以微出血为度。若痒甚而失眠者,叩刺风池、百会、四神聪等穴。 3.火针: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迅速点刺皮损部位,重点刺红斑、丘疹、水疱及苔藓样病变部位,隔日一次。 4.灸法:患处用艾卷熏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止。 按语 1.针灸治疗湿疮有较好疗效。 2.急性者患处忌用热水烫洗和肥皂清洗,不论急性、慢性均应尽量避免搔抓。若因搔破感染者,应配合药物外治。 3.忌食辛辣、荤腥、鸡、牛羊肉等发物,以免加重病情。 4.急性或慢性湿疮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预防注射和接种牛痘。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