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党史学习教育】——走进中医药与中华文明(六)
中华文明的时代黄钟大吕
2012年11月15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面对近千名中外记者,在1300多字的讲话中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并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同一天,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首先讲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自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中,立足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和向往,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根植于5000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提出了一系列中华文明的新思想、新论断。人类历史上,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唯一传承不断的中华文明,一次又一次奏响了新的时代强音。
例如: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题为“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讲话。在讲到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1月29日,在带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说:“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012年12月7~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这是十八大之后的首次考察。他在讲话中说:“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方面,随着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创造更为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绝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之后,2013年3月1日和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并从学史、学诗、学伦理和了解世界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多个方面做了论述。他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多亿人紧紧凝聚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所有这些精神,贯穿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中。同年底,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时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2014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仪式上讲话,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他说:“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活动,与师生座谈并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与时代精神、与实现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密切关系。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还列举了中华文明宝库中民族特色鲜明、又有时代价值的20条观点,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习近平总书记说:“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国际儒学联合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儒学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系统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化核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给予当今处理人类难题的启示;进一步阐述了对待不同国家的文明和文化应坚持的正确原则;明确说明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继承古人创造的历史知识,对总结今人创造的时代智慧和经验,指出了明确方向,开辟了广阔前景。
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共十五个方面的例子:“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这些都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只有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族人民,最大限度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才能同心同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国际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和依靠文艺工作者、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等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等一系列重要观点。
在此前后,2013年12月3日和2015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先后组织的第11次和第20次集体学习,集中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他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文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深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所引发的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宏伟目标、工作思路和基本特征。明确要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思路是:“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基本特征是:“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
直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密切联系起来,统揽我们党和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宣告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进入了新时代,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生动实践,展示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
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5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这是自20世纪毛泽东主席1963年提议和审定中高级干部阅读30种马列著作,1970年提议和审定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阅读9种马列著作以来,第一次组织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列原著。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还有2018年5月18~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党和国家首次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他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并列举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求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生动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又一次揭示了我们在当代的伟大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密切关系;又一次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境界。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至此,习近平总书记集中、鲜明、反复地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5000多年文明史”“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在新中国历史上,又一次郑重地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鲜明、深刻地指出了中华文明“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特征和“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而且,明确说明“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至此,习近平总书记把5000年中华文明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与“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与“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总之,与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结合起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以上思想时,明确要求,“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他充满信心地说:“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这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古圣先贤的心愿,也正是今天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简述》,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中医药党史学习教育】——走进中医药与中华文明(五)
● 【中医药党史学习教育】——走进中医药与中华文明(二)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