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好方子,可以治内耳眩晕
:内耳眩晕,是个不好治的病,今日介绍一个好用的方子,只要对证,加减得当,必然效如桴鼓。
靖眩汤证——内耳眩晕案
◆ 方药组成
柴胡10g,黄芩5g,茯苓15g,制半夏10g,生姜10g,党参15g,白术10g,大枣10g,泽泻12g,陈皮10g,钩藤12g(后下),天麻12g,菊花10g。
◆ 用法
分3次水煎,温服。眩晕平息后,可作蜜丸,缓缓调治。
◆ 运用要点
证属枢机不利,饮浊上犯,逆冲清窍。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昏花,如坐舟车,稍一转动头部或睁眼,症状加重,甚则恶心呕吐,可伴耳鸣、出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或苔白而厚腻,脉弦或弦细。临证以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甚则恶心呕吐、舌淡苔白或苔白而厚腻为运用眼目。
【六经方证病位】主治少阳枢机不利,太阴水饮冲逆之证,划归少阳太阴合病之方。
【方证辨析】靖眩汤又名柴陈泽泻汤,由四川籍经方大师江尔逊先生创制,本方组成中的剂量为江老常用量。江尔逊先生根据风、火、痰、虚致眩的特点,方选小柴胡汤合泽泻汤、二陈汤、六君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五方合为一炉,同时加味钩藤、菊花、天麻而成。其中小柴胡汤和调少阳枢机,升清降浊,合六君子汤泻火实脾,补土制水,以竭其源;二陈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和降太阴水饮,涤饮止呕;钩藤、菊花、天麻平肝息风。诸药合用,风、火、痰、虚兼顾,则眩晕之证立可荡平。
【临证札记与拾遗】初识和运用靖眩汤过程
笔者临证之初,习惯套用成方治疗内耳眩晕,有显效的,亦有久久无功的。
偶然得阅《长江医话》载“眩晕小识”一文,选方即为“柴陈泽泻汤”,而那时尚不知江尔逊先生为何许人。但一经运用,临床效果十分惊人。
曾治一患者,内耳眩晕反复发作多年,因患者家住医院附近,轻则三五天一次,重则一天两三次,经人搀扶入院,痛苦不堪,历经中西医各种治疗而无效。照葫芦画瓢,原方予以柴陈泽泻汤,加以情志疏导,间断服用数剂之后,不知苦疾何时消于无形。从发时天旋地转,举步维艰,到后来正常参加工作。
2017年初,治一如坐舟车、恶心呕吐的患者,开方6剂,仅服1剂即愈,尚余5剂至今未服,病亦未再复发。至此,临证的20年间,一经方证相合,皆屡用屡验,无一失手。临床疗效之高,不输经方。
靖眩汤组方立意体会
靖眩汤由小柴胡汤与泽泻汤、二陈汤、六君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五方合为一炉,同时加味钩藤、菊花、天麻而成,其方药功用如下。
1小柴胡汤
功能调畅三焦气机,升清降浊。主治眩晕症中头眩、恶心呕吐、心烦等。2泽泻汤
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方由泽泻、白术组成。泽泻长于利水渗湿,白术长于健脾利湿,主治痰浊犯窍之眩晕。3二陈汤
中医通治痰湿为患之基础方。具有祛除全身各处痰浊,并消痰于无形,以及长于治疗痰浊引发的各种怪病等特点。4六君子汤
健脾利湿,和中化痰。具有补虚健运以促化浊,燥湿和胃降逆以化痰,标本皆顾的特点。5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于《金匮要略》28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千金》作呕家不渴,渴者为欲解,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30条:“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41条:“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在本方中功能温胃蠲饮,祛痰止呕。6钩藤配菊花
钩藤味甘,性微寒,归肝、心包经,功能息风止痉,清肝热,平肝阳;菊花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功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二药相合,在方中平肝阳,息风止痉,亦为临床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常用对药。
现代药物研究表明,钩藤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笔者认为,钩藤对内耳眩晕急性发作时患者的情绪尚具有一定的镇静和抑制作用,有利于疾病的治疗。7天麻
味甘,性平,归肝经,长于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其药性平和,不寒不热,凡肝风内动,头目晕眩,无论虚实新久,皆可辨证运用。
诸药共用,则可通治气机逆乱、正虚饮停、痰浊扰窍之证。新拟基础方
靖眩汤一方,有关其中的泽泻,《神农本草经》谓:“味甘,寒。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名医别录》谓:“味咸,无毒。主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扁鹊云:多服病人眼。”
历代本草虽均言泽泻无毒,且宜久服,但鉴于泽泻长于利湿,能加速肾脏滤过率,重用和久用有损肾之弊,同时归结风、痰、虚多与气血瘀滞并存,以及内耳眩晕一证中,头晕、恶心、呕吐等症尤为急迫,故新拟一基础方:柴胡12g,黄芩10g,茯苓15g,半夏15g,生姜18g,党参10g,苍术10g,大枣30g,川芎30g,代赭石12g(先煎),羌活6g,炙甘草6g。其中几味药物运用要点如下。
代赭石
既可降上逆之肺气而平喘,又长于降上逆之胃气而止呕、止呃、止噫。短期酌加,可快速加强全方重镇降逆止呕之功。
川芎
性味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又入血分,上行可达巅顶,下行则可达血海。其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部位较为广泛,适宜于瘀血阻滞的各种病症。方中重用川芎入脑,活血畅气,祛风除湿。
羌活
《本经逢原》云:“羌活乃却乱反正之主帅,风能胜湿,故羌活能治水湿。”沽上名医李少川教授认为,羌活归经膀胱,而十二经脉中唯足太阳膀胱经入颅络脑,羌活可透颅,引领诸药直达病所。少量加入方中,具有引药上行,涤除逆扰清窍之饮,并有畅气化浊之功。
全方和调枢机,升清降浊,阴阳同调,风、火、痰、虚、瘀兼及,长于降浊止呕,有利于快速消除内耳眩晕一证中头晕、恶心、呕吐等相对急迫之症。饮水思源,亦属宗江老之法而得。
本文摘自《六经方证观心鉴》。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六经方证观心鉴》,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本书编写所遴选的方剂,以经典经方和名老中医的传世验方为主,均经过作者的临床实证和思考。关于寒、温、时、验诸方的六经病位,主要依据主治疾病的病因病机,结合方证的整体功能、药证的特殊证治方向、各药在方中的主次地位等来分类,同时还参照传统约定俗成等综合进行划归。验案解构部分以《伤寒》六经方证观思维去辨析、解构经方、温病方、时验方的临床运用,观点新颖,贴近实际,文字流畅,内容可读性强,间有作者临证中所思所得锦言片语,相信能够引起业者的思考与共鸣。本书适合中医专业人士及爱好和学习中医者阅读参考。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六经方证观心鉴》,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疑心病新解——疑难病多为心病?
● 看舌辨病,《舌诊十讲》上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