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付难缠的湿气?《黄帝内经》说出了答案,这样祛湿才有效
风、寒、暑、湿、燥、火为天地之六气,若六气过极则可成为六淫,以侵犯人体,从而引起各种症状。而作为六淫之一的湿邪,相信许多朋友都在与其做着激烈的斗争,特别是在南方地区,气候潮湿,降雨较多,湿邪则更易犯人。那么为什么现今人们受湿邪侵犯的情况越来越常见呢?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阐述了其具体的原理,也告诉了我们答案,要这样祛湿才有效。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是《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其中之一,概括了湿邪犯体之表现及病机。若体内湿邪过盛,水湿无法排出,则可见肢体水肿或是腹中胀满,这便是湿的一个典型表现。而说其皆属于脾,这就与脾本身的生理特性息息相关了。
脾属土,位居中间,与胃共同为人体气机之枢纽。而脾具有运化水谷之功能,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口摄入的水饮和食物都需要经过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从而变成身体所需要的精微物质。同时,脾气散精,再配合其它脏腑之功用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上下,以满足身体的需要。而脾虽运化水液,但其本身却喜燥恶湿,因此湿气则最易侵犯于脾。
若脾气亏虚或是外来湿邪过重而犯于脾,扰乱脾之运化,则水湿停聚而不能布散,困阻于脾则可见饮食不振,自觉脘腹痞闷;因脾主升清,而湿邪困脾致脾气不升则可见头晕昏蒙,眠多无神;而体内水湿停聚外溢肌肤则可见周身浮肿。因此,诸湿肿满则皆属于脾,我们在临床中遇到湿邪之病症往往也需要从脾去论治。
那为什么现今人们脾虚湿困之证又如此常见呢?其实和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脾虽主运化,但若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则容易直接败坏脾气,如偏爱冷饮、辛辣、生冷之物,或是长期饮食不节制、不规律,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
那么针对这样一个病机,其实临床有太多的方剂可供选择,而今天也为大家讲解一个常用的基础方:五苓散。五苓散出自于《伤寒论》,为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而设立,但现今用于治疗脾虚湿困也有着很好的效果。方中含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以及桂枝半两。
全方以泽泻重用为君,泽泻专功利水渗湿,重用以除湿邪。茯苓、猪苓则为臣药,利水渗湿,同时茯苓可补益脾气。而白术和桂枝则为佐药,白术健脾燥湿,桂枝在原方中蕴含除表邪之意,当然若单纯用于水湿之证,可温阳化气以行水。五药配伍,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
当然,湿气的治疗其实是我们中医的一大特色,且有着芳香化湿、利水渗湿、清热燥湿等各种除湿之法,但不要忘记的关键一点便是除湿不忘健脾,或是除湿从脾论治。如果你的湿气总是去不掉?那就一定是你治错了地方,或者说是方法用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