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对经方剂量的考究,经方家江部洋一郎是这样做的

对经方剂量的考究,经方家江部洋一郎是这样做的

01

在日本《伤寒论》的处方用量是把1两换算成1g,例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中的桂枝就换算成3g使用。

而中国历史上,一两大概换算成15g,所以三两应该是45g。

能否认可《伤寒论》中这一用量,我们以大枣为例考察一下。《伤寒论》中大枣一般用十二枚,古汉语中将小的圆形的东西计为一枚、二枚,而不是一个、两个、三个。那么大枣十二枚即大枣12个。

无论是桂枝汤还是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中,大枣都用了十二枚。现在使用的大枣,其干燥重量,大的一颗约5g,小的约3g。

植物种子的大小,如果没有按人类的意图使其变大变小,即采取所谓生物技术的话,一千年两千年都不会有变化。

当然种类可能不一样,说来道去枣是吃的东西,太小的话就没法吃了。因此现在重约3g至5g的大枣,两千年前大概也同样大小,无法想象其重量会为0.3g。就算按小的约重3g计算的话,十二枚大枣经过换算后当为36g。

再来谈谈山栀子,就是栀子的果实。随大小不同其重量会有所变化,在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中,栀子用了14个。

拿现在的栀子重量合算一下,小一点的约为15~16g,大点的约为25g左右。同样,在桃核承气汤中(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芒硝二两)中,所用桃仁为五十个,大概就是15~20g的样子。

还有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中,杏仁用了七十枚,那就超过30g。

02

综上所述,虽然有些人认为没有根据能证明一两应该换算成多少克,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这种一个、两个的计数方式。

如上所述,十二枚干燥大枣的重量至少约为36个,十四枚山栀子在20g以上。如此以来,其他药物,比如三两桂枝等于3g的说法绝对是行不通的。

因此,我仍然认为《伤寒论》中原本所用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g。不管怎样,现在出土的分铜和枡的实际计量值已广为人知,如《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也很方便查阅。

创造《伤寒论》处方的先人,水平一定比我们更高,而就是这些高水平的人为了提高疗效还坚持用这么大的剂量。

可以说,我们这些水平相对较低的人,本来就应该用更大的剂量,否则不会有疗效。我在治疗慢性病即杂病时,所用药量为《伤寒论》用量的1/3,但在治疗肺炎等急性病时,如果不用抗菌素,一般就用《伤寒论》的剂量。

原来的一两按15g换算,每副药3等分后分为3剂。先服第一剂,3~4小时后再服第二剂,再过3~4小时后服第三剂。

预先分好3剂,在半天时间里全部服下这3剂药的话,就能在半天时间内达到《伤寒论》的药物用量。

在治疗急性发热性重症患者时,我确信必须用《伤寒论》那样大的剂量。在日本,许多人都认为用极少量的药物就会有效,对此我不能完全否认,也不便于评判。

但至少古方家也好,我们也好,都应该忠实于《伤寒论》原文,起码在用量问题上最好尊重以上事实。

03

例如每日用炮附子20~30g的话,大家会惊奇地说,要用那么大的剂量呀!

30g分为6等分,一次服用5g,服用6次也等于用了30g,中途如果出现了不好的迹象,停用即可。

前些日子我看了一位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情复发,本该用强地松60mg,这也需2一3天才能控制症状,用了《伤寒论》的剂量,复发得到了控制,类似病例太常见了。

我基本用中药治疗肺炎,并以《伤寒论》的用量为基准。当然大剂量不是任何时候都好,不用抗菌素并且要取得治疗效果,必须用这么大的剂量。

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用中药太可惜了,而与每天用几克抗菌素,点滴1周相比较的话,其费用仅为十分之一。

从长远来看,医疗经济领域的负担远远减轻,也不存在耐药性和副作用的问题。前提条件是,处方不得有误,现代医疗中还必须住院进行治疗。

接诊这些患者,若只想用中药治疗的话,就需要每时每刻仔细观察,确实是有许多优点。

04

药物用量不分人种。因地域差别水质或许有所不同,但我认为汤药中的药物用量应以《伤寒论》的用量为标准,不随地域不同而发生变化。

如上所述,对比《经方小品》(《小品方》)和《金匮要略》中的同一处方,除把一升写成一斤等传抄错误外,该书还是比较忠实地继承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最原始剂量。

本文摘自:[日]江部洋一郎《经方医学第一卷》

为了方便大家尽早的读到这套纸制书,特此提供了购买链接。

不跟风,不管是不是畅销
守正学堂只推荐我们在读、我们认可的好书。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