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2.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金匮要略》第四篇附方)
【组成】
柴胡24g 桂枝10g 干姜6g天花粉15g黄芩10g牡蛎30g 炙甘草6g
【方歌】
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方解】
此少阳太阴并病治方,临床使用以寒热往来,寒多热少, 胸胁满结,心烦口渴,腹胀便溏为目标。
本方系遵小柴胡汤增减法而成,因口渴不呕,加天花粉去半夏;因胸胁满结,去大枣加牡蛎;因发热,去人参加桂枝;因下后里寒,加干姜以温里。是方柴胡黄芩和解枢机,桂枝干姜温阳化气,天花粉止渴润燥,牡蛎软少阳之结,甘草和调诸药,为少阳太阴相兼、寒热互见之治方。
本方适用于少阳有热,中州呈寒,肝脾不和,运化无力者。少阳证表现有寒热往来,热多寒少,头汗出,或上半身出汗,胸胁满痛,眩晕,心悸,嗳逆,叹息,心烦,目赤,咽痛,口苦,口臭,口渴,口唇干燥等症状;脾家虚寒可见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神疲乏力,饮食不思,脐腹隐痛,腹胀,子夜尤甚,大便溏泻,得冷益甚,小便不利,下肢水肿,后背疼痛,手指不温,舌淡润,苔白滑,脉象弦细,或沉缓无力。似此肝郁脾虚之状,正乃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病之临床表现。仲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篇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慢性肝炎、肝硬化之腹胀满,大便溏,为肝病传脾,脾虚中寒之象。此时之治,舍温阳健脾别无他法,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最为恰当。若囿于肝炎之炎,为火上之火,予以苦寒清利,必致病情恶化。是方桂枝干姜辛温散寒,可温益脾胃之阳,一如釜底加薪,薪高则火自旺,火旺则土自厚,土厚则万物生。临床证明,服本方三至五剂,阴寒诸症多能减轻,脾胃运化渐可复常。
柴胡桂枝干姜汤之腹症:腹肌无力,腹壁柔软,胸胁苦满,或可触及肝脾,脐上动气应手。脐腹部温度较低,或有腹水症者。
条文谓初服微烦,再服汗出便愈。因本证之心烦,为火郁于内,桂姜辛温助火,故初服心益烦,再服则郁火发、汗出而愈。药后汗出非解表使然,乃少阳枢机通利、阳郁得宣,病愈之兆也。
【煎服】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功效主治】
太阳病误下后,症见寒热往来,胸胁满结,心烦,口渴,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大便稀溏,口苦及太阳病证者。
【加减】
1.腹胀下利,倍干姜。
2.背痛倍桂枝。
3.腿肿加黄芪、白术。
4.呃逆加砂仁、紫苏。
5. 脉弱者,加人参。
【禁忌】
1.大便秘结者,忌之。
2.非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者,忌之。
【类方】
1. 小柴胡汤:同可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同者,小柴胡汤证邪在少阳,绝无虚寒之证。
2. 柴胡桂枝汤:同可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同者,柴胡桂枝汤证为太阳少阳同病,除少阳证外,复有恶寒发热、肢节疼痛等太阳病症状。
【临床运用】
1.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外台秘要》)
2. 恒易恐惊,胸腹动悸,挛急恶寒,手足微冷,虽夏月亦复衣。惊后必下利,得大黄剂则利甚。(《皇汉医学.成绩录》)
3. 以弛张热为目标,屡用于较小柴胡汤症更虚的疟疾、肺结核、肾盂炎、瘰疬等。以微结为目标,可用于结核性腹膜炎之腹膜肥厚而硬者,胃酸过多症、急性肾炎、肾病。亦可用于柴胡加龙牡汤症相似的虚证,如癔病;神经质、神经衰弱等之虚证突然发生上火,肩酸痛,肝积者,尤其多用于妇女之虚证者。以头汗出、口渴为目标,用于头部或上半身湿疹。(《中医临证处方入门》)
4.慢性衰弱症,疟疾寒多热少,以及无热性疟疾,舌干、胸腹动悸、汗多、头汗出,或盗汗出,腹部软弱无力而有上冲急迫之症。(《古方临床之运用》)
5.慢性肝炎腹胀,便溏,脉弦缓,舌淡嫩苔白滑者。(《伤寒挈要》)
6.久患赤白带,身瘦乏力,往来寒热而渴者。(《古家方则》)
7.心悸。伴入夜身冷寒战,子时后汗出身热而寒解,脉弦细数。(《内蒙古中医药》1989;2:28)
【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
1. 肝炎
吴某,女,43岁,干部,2003年3月13日初诊。云1982年体检,发现乙肝大三阳,以肝功能正常,未认真以治。1998年春,因家遭不造,长期操劳任重,出现饮食不思,体倦无力,胁痛腹胀。住省医院检査,转氨酶360U,胆红素27umol/L,白蛋白31g/L,球蛋白34g/L,经抗病毒、保肝、对症治疗,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而出院。五年中治疗未停,症状时轻时重。望其面色微黯,颧颊晦斑甚显,精神萎靡,形体消瘦,舌质淡,苔白腻。询知纳谷无味,食虽少而午后、子夜脘腹胀甚。口干口苦,胸胁苦满,大便日一二行,或溏或秘,食水果则泄泻。小便短黄,时尿急灼痛。旦暮寒热,腰背疼痛畏寒,失眠多梦,不耐繁劳。经行先期,量多,延期十余日,带下淋漓。诊其脉,弦细无力。触其腹,腹壁软,右胁下压,脾不大,当脐悸动。上月肝功能检验:转氨酶126U,胆红素19umol/L,白蛋白33g/L,球蛋白32g/L。索阅所服方药,西药有多种维他命、水飞蓟素,中药方多有板蓝根、大青叶、龙胆草、黄柏等苦寒品。
脉证观之,此肝郁脾虚,上热下寒证也。据说我国有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约10%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炎除阳黄外,单纯湿热者少若晨星。板蓝根抗病毒,仅抗湿热病毒,寒湿病毒,非所宜也。不辨寒热,皆投苦寒,显属谬误。本案所呈,太阴虚寒为主,及肝郁气逆、气血两虚之证。故宜健脾疏肝,匡扶中气为治。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 桂枝10g 干姜10g 黄芩10g 牡蛎15g 天花粉15g 炙甘草6g党参15g 白术15g茯苓15g 五剂
二诊:腹胀减、胃纳增,诸症见轻。然实脾之治,绝非旦暮之期。
守方续服。
之后,胁痛加川芎、郁金,经期或减桂枝,或加三七,治疗半年余,服药百余剂,临床症状消失。2004年11月23日作肝功能检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正常,乙肝五项呈小三阳,DNA呈10^3。
2. 脘胀
张某,女,45岁,河拱村人。中年丧偶,失伴孤鸿。人生旅途之不幸,养老抚幼之艰辛,招致胸脘胀闷,纳化呆滞,遇事惊悸,夜间不寐等诸多病症附身。某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轻度胃下垂(钡餐),经治不效。
患者胸胁苦满,咽中梗塞,如有炙脔,肩背发冷,口干苦,不思饮,不思冷,冷则肠鸣,腹内不适,大便二三日一次,便前腹痛,便后即止。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腹诊,心下痞满,腹皮薄弱,无抵抗。
观其脉症,知为肝气郁结,犯胃克土,加之体劳心瘁,心脾两虚。肝郁则胸胁苦满,脉象见弦;心虚则心悸少寐,体倦乏力;脾虚则运化维艰,纳谷呆滞。治宜先调肝胃,后补心脾,拟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2g 桂枝6g 干姜6g 黄芩6g 牡蛎30g 天花粉15g 甘草3g 二剂
二诊:脘胀减轻,纳谷增加,大便日一次,睡眠较前好转,肩冷亦轻。效不更方,原方续服三剂。
三诊:脘胀已止,诸症均轻。睡眠仍差,舌淡红、少苔,脉弦细弱。观其脉症,木土已化敌为友,肝脾亦各司其职,补益心脾,时机已熟。拟归脾丸1斤,早晚各服1丸(10g),嘱其调节情绪,豁达宽容。
3.颤抖
段某,32岁,石家庄村人。绝育手术时,胆怯恐惧,如刃在颈,肢体颤抖不已,术后一年余,时仍颤抖。若耳闻巨响,目睹异物则抖动尤甚,强行按压可得暂止。素日心烦易怒,胸胁苦满,喜太息。生气则四末厥冷。纳便尚可,食冷则泄泻。口干口苦,舌淡红润。脉象沉弦。腹诊:心下冲逆悸动。
沉主里,弦应肝,从脉证分析,胸胁苦满者,郁也;心烦口苦者,火也;食冷泄泻者,寒也。结合病史,乃惊气所伤也。惊则气乱,郁则气结,一乱一结,故有上述怫郁逆乱、寒热错杂之症。治当舒肝解郁,镇惊安神。拟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2g 桂枝6g 干姜6g 黄芩6g 牡蛎30g 天花粉15g 甘草6g三剂
二诊:三剂未尽,颤抖已止,胸膈松快。为巩固其效,嘱再服三剂。
按:惊恐、恼怒引起之诸症,临床上凡脉上鱼际,及胸满烦惊者,余多用柴胡加龙牡汤治疗。本案躯体荏弱,且有得冷即泻之寒证,故不宜大黄攻下。柴胡桂枝干姜汤舒肝镇惊,调理热寒,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而体虚脉弱者,用之最宜。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