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具体发明时间已经很难考究。不过从字面上推理,艾灸必然与灸法的出现有很大的关系。灸法的运用应当起源于古人逐渐掌握用火之后。故艾灸应当是先有“灸”,后才有艾。“灸”字原为“久”,在现存的文献中,最早由《庄子·盗跖篇》提及灸法。书中有“丘所谓无病而自久也”一句。此句中的“久”应属通假字,即是“灸”。并且,在陆续的出土及流传古籍文献中,《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久”字逐渐演变为“灸”字。从“灸”字的甲骨文研究考证,现代一些学者认为,此字的表意应是,一人身体有疾,而借用木之火驱病邪。相关文献记载,灸法,熨法在商周时期已经流行。 那为何灸法能治病?难道一出现火,古人就知道火可以用来治病?显然不是。凡事都有个过程,这个也是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中渐渐明白掌握的。古时候,社会生产力十分不发达,加上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人极易生病,重者,则死亡。火的出现后,古人与之长期接触过程中发现,火不仅可以取暖,防兽,煮食等,而有时被火烤灸,一些有疾的古人身体病症反而减轻了。于是,被火烤灸能减疾的现象慢慢被认知。在日后的长期的发展中,灸法开始出现,并逐渐被认可且用于治病。 而为什么古人偏偏又选择艾叶做灸法之材呢?这是因为在长期实践发展中,古人发现,并非所有树柴都适合用作艾灸之材。有些树木,例如,松柏竹等,极易燃烧,火旺,治病的同时亦伤人之皮,而被淘汰。《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后发现干艾草熏灸疗效最佳,才逐渐选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那么,灸法主要运用于治疗什么病症。 《素问·异法方宜论》有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从中可知,灸法在有记载的文献中主要用于治疗寒症。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综合以上,可以大致推断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虽效果显著,但有烟(有毒),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且对皮肤有巨大伤害;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直到后世养生隔药灸,雷火灸的出现,慢慢丰富了艾灸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