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对“引火归源”法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的探讨



一、引火归源法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引火归源”法,一名“导龙入海”法,是祖国医学根据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结合肾脏的生理功能所确立的一种治疗原则。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阴和阳之间,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但又不是静止不变的处于绝对平衡状态,而是在不断的“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的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也正是由于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从而才保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素问》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说明。若阴阳偏盛或偏衰,正常的相对平衡关系被破坏,加之一时又不能自行调整恢复,即出现“阴阳失调”,这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是各种病理现象的基本原因,故补偏救弊,“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引火归源”的治疗原则,就是从调整阴阳出发,建立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的。
脏腑学说认为,肾脏内寓肾阴肾阳,肾阴又称为真阴、元阴,或真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阳又称为真阳、元阳,或真火,为全身阳气的根本,对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起着推动与温煦的作用,肾阴肾阳,实际是肾脏精气功能活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生理上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若因任何原因而使肾阳亏损到一定程度,以致阳不维阴,阴失所制,偏盛为病,这是阳虚导致阴盛;阴气过盛,反过来又会损伤真阳,互为因果,阳衰益甚。阳弱不能依附于阴,阴盛格拒弱阳,使其不能内守而上越,阴寒内盛于下,虚阳浮越于上,造成下寒上热,假热真寒的一系列病证。这就要用“引火归源”之法,温补肾阳以调之,而使肾阴肾阳恢复其新的相对平衡。
如《医学心悟》云:“养子火有四法:一曰达……,二曰滋……,三曰温……,四曰引: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引火归源”,“导龙入海”。二、引火归源法的方剂组成
采用“引火归源”法治疗虚阳上越的病证,处方可以仲景“金匮肾气丸”为基础。观其《金匮要略》用此方者凡五条:
(1)《中风历节篇》“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2)《痰饮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3)《虚劳篇》“虚劳腰疼,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4)《消渴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5)《妇人杂病篇》“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据上五条,可知仲景当时并未提及以此方治疗虚阳上越之证。但后世各家引申其意,扩大其应用范围而发展为引火归源之基础方。
如《医方论》谓:“附桂八味丸为治肾命虚寒之正药,亦导龙归海之妙法,然虚阳上浮,火无所附者,必于脉象细参,或脉洪大而重按甚弱,或寸关洪大而两尺独虚细数者宜之”。
赵献可《医贯》云:“故惟八味丸,桂附与相火同气,直入肾中,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相火安得不引之而归源。”
清代柯韵伯也指出:“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即虚火不归其源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
就肾气丸组方原则来看,系以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为主,只因“阳根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配以六味滋肾阴泄肾浊而为辅佐。全方虽意在温阳助火,然肾阳得温,阳衰得补,盛阴得制,使阴阳协调,相对平衡关系再得饮复,而浮越之阳自然归纳,实已存引火归源之意于内。
且方中肉桂善于纳气入肾,引火归源,其性守而不走,尤宜于命门火衰而虚火上浮,肾不纳气而喘急欲脱以及下焦虚寒等证。故将肾气丸列为引火归源的代表方,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三、引火归源法的临床运用
王正宇老师曾针对虚阳上越的发病机理,接受中医前辈用生熟地各一两、桂附各一钱,以治虚火牙痛的经验,并于原方中加入牛膝一味(这是从济生肾气丸体会来的),定名为简化肾气丸,以此作为引火归源的主方,用以治疗虚阳上越所致的多种病证。
现分析此方的组成:阴盛阳衰,虚阳上越,本当温补肾阳即可,但据“无阴则阳无以化生”的论点,必于阴中求阳。况单用大辛火热之品,一则恐有过损阴液之弊,再则恐燥动浮越之阳。故取原方之附、桂温补下元,摄纳浮阳,取熟地配生地以滋肾存阴。另加牛膝一味,一方面可以助二地滋补肾阴,另一方面可引血下行,俾火随血下降。药味虽简不失原方之意。
此方我们在临床上运用于虚火牙痛、齿龈出血、虚火鼻衄、虚火耳痛、虚火喉痹、虚火头痛、虚火眩晕等病证,皆收到较好的疗效,现举例分述于后。1.虚火牙痛
齿为骨之余,属于肾,故牙痛与肾有关。除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可以招致牙痛外,因命门火衰,虚阳上越而病牙痛者,临床上并不少见,因生育过多,损伤下元之女性患者尤多。此类牙痛虽亦具有剧痛,齿龈掀红,面频肿胀,甚或烦躁不安等阳热症象,然舌淡苔白润,脉沉两尺无力,小便清白等肾阳虚寒之症亦必并见。
《寿世保元牙齿》载:“一论肾气虚寒牙齿作痛,面色黧黑,精神憔悴,脚膝无力,饮食少思,或痰气上升,小便频数,齿不坚固,或口舌麻闷,畏饮冷水,以八味丸数服而安。”临床辨证,若属虚火牙痛者,采用简化肾气丸以引火归源法施治多能奏效。现举两例治验于后。
病例1
陈,女,54岁,住咸阳市五里辅东村。
患者素有关节炎症,于73年12月,初感有下侧牙龈肿痛,饭后增剧。迁延20余日,未经治疗,渐次两颊肿胀,全口牙痛,乃于74年元月7日来院诊治,诊见舌淡苔白,脉沉细略数,两尺无力,重按则无。分析牙痛虽然饭后增剧,但无口渴尿黄,便秘等阳明实热之象,脉见沉细略数;而无舌红少苔,五心烦热等肾阴亏虚之证。故以舌淡苔白,脉尺无力,重按则无而辨为肾阳不足,虚火牙痛,随用简化肾气丸,以其关节痛而加木瓜,以舒筋活络,为处方:
生地30克 熟地30克肉桂7.5克附子7.5克 牛膝9克 木瓜9克
上方连服二剂,牙痛即告痊愈,数月未见复发。(此系王正宇老师治验案)
病例2
李,男,20岁,本院76级3班学员,患者上下门牙疼痛数日,齿龈焮肿。因直接影响上课学习,故自己辨证处方,以肾阴不足,胃火上冲而处玉女煎原方煎服二剂。结果不但牙痛增剧,反添烦躁一症。随请另行诊治。诊见齿龈高肿而舌淡不红,脉象沉数而两尺无力。又参考曾用玉女煎清胃滋肾无效,故辨为虚火牙痛,以引火归源之法治之。
处方:生地30克 熟地30克 牛膝9克 附片7.5克肉桂6克
上方仅服二剂,即牙痛愈而烦躁止,数月未见复发。(此系王正宇老师治验案)2.齿龈出血
叶天士谓:“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初病齿缝流清血痛者为胃火冲激,不痛者为龙火内燔。”
唐宗海《血症论》更明确指出:“凡衄血皆是胃火上炎,血随火动,治法总以清理胃火为主……并有肾虚火旺,齿豁血渗以及睡则流血,醒则血止者,皆阴虚血不藏之故,统以六味地黄汤加牛膝、二冬、碎补。上盛下虚,火不归源,尺脉微弱,于脉浮大者加桂附。”
可见齿龈出血虽有胃火亢盛,阴虚火旺之证型,然古人亦已充分认识到“龙火内燔”;“火不归源”之虚火齿龈出血,临床观察可知,此类衄血,多血色清淡,口无臭味,龈不糜烂,脉尺弱,舌淡润。采用引火归源法给予治疗,确实有效,试举一例治验于下:
病例3
高,女,成人,宝鸡永红机械厂工人。
77年10月7日初诊,牙龈出血数月,经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少为9万,曾使用中西药而出血如故,自述长吸气则齿龈流血不止。颜面浮红,略有烦象,齿龈微淡,无糜烂肿痛,腰酸乏力,舌淡胖苔白润,脉象虚数,两尺不足。此面红,略烦脉数,为虚阳上越所致,腰酸舌淡,脉尺不足,为亢阳虚损而得。
脉证参合,显系肾阳式微,虚火升腾,扰动血络之候。若拘泥于“火犯阳经血上溢,热入阴络下流红”,或“吐衄必降气,下血必升举”之原则而治之,鲜克有济,当用简化肾气丸以温补肾阳,引火归源:
处方:生地30克 熟地30克 牛膝9克肉桂6克 附片7.5克 骨碎补6克
10月10日二诊,上方连服二剂,则齿龈出血大为减轻,仅于每早刷牙时有少量流血,已无烦象,随于上方增炒蒲黄9克,令服三剂而血止。后嘱服金匮肾气丸成药以巩固疗效。(此系张文选同学治验案)3.虚火鼻衄
造成鼻衄的原因很多,《证治汇补》认为:肺开窍于鼻,阳明之经上交鼻頞,故鼻恒由肺胃之热而起。其实,祖国医学重在辨证审因,治病必求其本,绝不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若久患鼻衄,血色清淡,颜面苍白,畏寒肢冷,脉沉细弱者,则属肾阳虚损,虚火上升之故,当用导龙入海,引火归源之法而论治。
《血痛论》载:“……又有肾经虚火浮游上行,于督脉经而衄血者,必见腰痛项脊痛,头昏足厥冷等证。”陈修园《时方妙用血证》引张景岳治鼻衄方云:“用熟地、泽泻、附子、牛膝各钱半,肉桂一钱、炙甘草二钱水煎服,名为“镇阴煎”,方虽驳杂而温药较多,亦能奏效。
病例4
王涛,男,42岁,宝鸡电机厂工人。
77年7月初诊,患者鼻衄20余日,曾用西药维生素C、维生素K、仙鹤草色素等品及服中药多剂而衄血如故。诊时见两鼻孔以棉花填塞,呼吸不利,烦躁不安,自述打喷嚏则血从鼻孔流出,长吸气则血流于口腔。腰酸,背常恶寒;面色不华,舌淡润,苔薄白,脉沉弱两尺尤甚。此显系唐宗海所谓肾经虚火上行之鼻衄也,随用简化肾气丸以引火归源而处方:
生地30克 熟地30克 牛膝9克肉桂3克 附片9克
上方煎服,一剂则衄血立止,患者因此方有效,故又自抓二剂煎服。数月后来看感冒,述其再未衄血。(此系张文选同学治验案)4.虚火耳痛
《灵枢脉度篇》云:“肾开窍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可见耳痛鸣等症,与肾脏关系密切。
《时方妙用》载:“耳鸣而后聋者肾虚不能闭藏,阴气窒塞于阳窍也,宜六味丸去丹皮,重加磁石,再加五味子,龟板胶为丸。尺脉弱者宜桂附地黄丸”。
陈氏虽仅淡及肾虚耳鸣致聋,然由于下焦肾阳虚寒,命门虚火上升冲激耳窍而造成耳鸣者,临床亦可见到。
病例5
刘,女,41岁,汉中铺镇3号信箱。
75年5月20初诊,患者自觉耳内疼痛作鸣,并伴右侧偏头痛牙痛。背部常有畏寒之感,舌质淡红,苔白而润,脉象沉弱。此证,耳痛伴头、牙作痛,似系为阳热亢盛之象,然背恶寒,脉沉弱却系少阴阳衰之症。辨证实系上盛下虚,肾阳衰惫,虚火上入之耳痛,宜温补肾阳,引火归源,佐以通络活血为治。
处方:九地30克 附片7.5克肉桂4.5克 牛膝10克泽泻9克川芎9克细辛3克路路通9克
5月23日二诊,上方连服三剂,耳痛耳鸣诸症大减,脉舌如前,仍守原法于上方加骨碎补9克连服三剂而愈。5.虚火喉痹
喉司呼吸属于肺,咽联食道属于胃,但是少阴经脉分支沿喉咙至舌根,故咽喉疼痛亦有因肾脏阴阳失调而引起者,《参西录治咽喉方》引王洪绪曰:“咽喉之间,素分毫无病,顷刻之间或痛或闷,此系虚寒阴火之证。”
秦伯未《临症备要》也明确载有:“假如咽喉微痛,不红不肿,手足不温,脉象微弱,亦属虚火喉痹,由于阳虚而无根之火上扰,宜用桂附八味丸引火归源”。临床试用此法治疗虚寒性咽痛,证明有效,现举例案于后:
病例6
李,女,成人,省水电工程局,76年7月初诊。
患者咽喉疼痛月余,自觉咽喉部有堵塞感。自己怀疑为食道癌,故精神十分不安,到处找硫酸钡以求钡餐透视。后经确诊为慢性咽炎,但经服多种抗菌素及中药养阴清肺汤、很翘散等方而咽痛不解,诊时见咽部微红不肿,自述小便清白略频,舌淡苔白,脉沉细略数,两尺无力。
此肾阳素虚,不能蒸化水液,水泛为痰,与浮越之火结于咽喉,则咽痛堵塞;阳虚气化失司则小便略频。舌淡脉虚两尺无力,更为阳虚之象,辨证属虚火喉痹而用引火归源法论治。
处方:生地30克 熟地30克 附片3克肉桂1.5克 牛膝9克玄参15克桔梗9克甘草3克
此方以简化肾气丸温肾引火归源,合甘桔汤化痰开结利咽,增玄参入肾以纳上冲之气,并可散结解毒。连服二剂即喉痛大减,二诊嘱继服上剂。后随访先后共服八剂而咽痛告愈。(此系张文选同志治验案)6.虚火头痛
头痛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病理变化亦很复杂,但头为诸阳之会。主一身之阳的督脉又上达巅顶,其支脉络于肾。故肾脏的阴阳失调,尤能引起头痛。若肾阳衰微,阴寒过盛,逼阳上越,即命门虚火上冲于脑而引起头痛。陈修园《时方妙用》载:“肾虚头痛,诸药不效,宜加味左归饮,如命门火衰者用八味汤”。
病例7
刘,女,成人,乾县铁佛公社人。
75年10月25日初诊,于八天前初感左半侧头痛,渐次疼痛加剧,且为阵发性发作。经医疗站转至某医院住院治疗,住院后被臆断为“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而施用复方安比针,安乃近,息痫酮,鲁米那,大伦丁,654-2诸药不能缓解其痛。
嗣又服中药清上蠲痛汤一剂,结果疼痛剧增,并添牙痛一症,诊见患者两手抱头,于床上辗转翻滚。不断呻吟,牙关抖动,不能全开,烦躁不安,颜面潮红,其夫述:痛甚则见昏厥,必强压鼻根下,方能苏醒。
观其舌淡苔白略滑,脉沉弱略数,两尺无力。因脉证不符,故详细询问则知,口不觉温,尿不短赤反略频数,面部发热而背有恶寒之感。此肾阳虚冷于下则舌淡口不渴,小便略数;督脉络肾,肾阳虚弱,督脉阳气不充则背感恶寒;虚火挟风痰上干于脑则头剧痛,牙关抖动不能全开,舌苔见滑。根据病机,随大胆拟温肾引火归源,佐以化痰息风通络,为方:
生熟地各30克 附片12克肉桂6克细辛3克川芎6克 牛膝9克 全虫3克 南星9克
令先服一剂,连煎二次,将药汁合一起分两次服之,患者当夜十点钟服药,夜间服完,次晨7点复诊,即见头痛大减,烦躁诸证皆去而安然卧睡,自述唯张口时则左牙关微作痛,随于原方增钩藤9克,令连服二剂而告痊愈。(此系张文选同学治验案)7.高血压(虚火眩晕)
高血压病一般属于祖国医学眩晕之范畴,临床辨证分型有阴虚阳亢、肝火上炎,痰湿壅盛,气血亏虚等不同类型,但亦有因肾阳虚寒,虚阳不能附于阴而上越引起者。其症多见眩晕头痛,心烦多梦,腰膝酸软,下肢浮肿,夜间多尿,舌淡脉虚弦尺弱等下虚上实之象。当以滋阴温阳,引火归源论治,《时方妙用》载:“眩晕火虚,诸药不效,及虚人愈后调理,俱宜桂附八味丸”。
病例8
张,女,成人,北京,本院763班学员,郭之母。
75年4月下旬初诊,自述65年曾患肾盂肾炎,尚未根治,又经西医检查为主动脉凸起变形,血小板减少等症。现觉头昏眩晕,测得血压为170/110mmHg,腹及四肢发胀,大便干燥,有上热下凉感。舌淡胖润,脉虚弦两尺无力。
此系由久病累及下焦肾阳。肾阳虚弱,阴寒内生,阳气不运则便秘;命门火衰不能蒸化水液则腹胀四肢肿;阳虚阴盛虚阳上越则致眩晕。治当温补肾阳,引火归源,佐以利水,仿济生肾气丸法以简化肾气丸加味:
处方:九地18克生地12克 附片1.5克 牛膝9克山药8克白芍12克五味子9克 云苓9克 丹皮9克泽泻9克
上方服用26剂,眩晕诸症皆减,血压下降为120/90mmHg,唯有时烦躁,来信要求调方,复方如下:
九地18克生地12克 附片1.5克 牛膝9克山药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6克 云苓9克 丹皮9克泽泻6克 玉片12克 青木香6克
连服此方百余剂,身体变瘦,精神健旺唯大便略干耳。(此系王正宇老师治验案)。
“引火归源”法的临床应用,决不限于以上病种。如《时方妙用眼目门》载:“下焦阴气上加于天,白昼如夜,爝火有光,阴云四合,龙雷飞腾,原欲滋阴以降火,其实滋阴以助火,火盛则遂增出赤肿红丝,胬肉羞明诸火象,渐成废疾矣。”
又如叶氏《温证论治》载:“春夏之间,湿病俱发斑疹为甚,如淡红色,四肢清冷,口不甚渴,脉不洪数,此非虚斑,即属阴斑,或胸前微见数点,面赤足冷或下利清谷,此阴盛格阳于上,(内真寒而外假热,逼其无根之火上浮,必面赤戴阳)。当温之”。可见,肾阳偏虚,虚阳上越,能导致头面等部多种病变。四、引火归源应用中的几个问题与体会1.关于命门之火:
“引火归源”法所引之火,古书有“命门虚火”“相火”“龙雷之火”等不同提法,但其实质是指浮越于上之虚阳。因为有关命门火的功能
《难经》认为:人的生殖功能,精神活动,都以命门火为主;
陈士铎《石室秘录》认为,人的脏腑机能活动都有赖于命门火的推动;
张景岳认为,命门的功能包括肾阴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
而赵献可则提出,命门火即人体之阳气。
各家说法不一,但从所谓命门火的作用及命门火衰的病理与临床治疗来看,可以认为命门火与肾阳基本相同,故提命门火衰,虚火上越亦有其理论根据。2.关于相火
相火,有人认为是指命门之火,提名相火,主要是相对君火“心火”而言,祖国医学认为,君火(一般指心阳)属于上焦,相火(一般指肾阳)根源于命门,居于下焦,共同起着温煦各脏腑的作用;并认为相火以于下焦潜藏,守伏为宜,与真水(肾阴)相依存,相互对立,并受其制约,故又形象地比喻为龙雷之火。
如赵献可《医贯》云:“相火者,龙火也,雷火也,得湿则热,遇水则燔,不知其性而以水折之,以湿攻之,适足以光焰烛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以火逐之,则焰灼自消,炎光扑灭”。
另外有一种提法即相火是指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之火,赵献可指出:“今人率以黄柏治相火,殊不知此相火者寄于肝肾之间,此乃水中之火,龙雷之火也,若用黄柏苦寒之药,又是水灭湿伏,龙雷之火愈发矣”。应当予以鉴别。3.虚阳浮越与阴虚火旺的区别
虚阳上越之热与阴虚火旺之热,临床同属虚热证,且均为肾脏阴阳失调所致。但其发病机理与治法原则大异。前者为阳虚阴盛,通阳上浮,多表现为外热,治当引火归源;后者为阴亏阳亢所致,多表现为内热,治当滋阴降火,同属协调阴阳,而作用点有所不同。
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六味地黄丸按》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阴阳偏胜,则疾病丛生。夫肾取象乎坎,阳藏于阴之脏也,不独阴盛阳衰,阳畏其阴而不敢附,即阴衰阳盛,阴难藏阳亦无所依,虽同为火不归源,而其为病则异也,故于肾药中加桂附壮阳胜阴,使阳无所畏,而自归源也。加知柏补阴秘阳,使阳有所贮而自归藏矣。世人但知以桂附引火归源,不知以知柏平阴秘阳,举世皆蒙其误。”4.结论
虚阳上越,虽然可以导致各种病证,但由于其病机相同,故此类病证的临床表现有其一定的共性,即一为阳热上浮的虚热见症,如颜面潮红、烦躁不安、出血、红肿、疼痛、脉数寸甚等;一为阴盛阳衰的虚寒见症,如腰酸无力,手足欠温,背常恶寒口不温,小便清白,舌淡苔白润,脉沉弱两尺无力等,总以上热下寒为依据,而上述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的共同证侯,就给引火归源法的运用提示了规律,这即是矛盾的普遍性。
“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之中。”
由于各人体质及其生理病理特点的差异,及虚阳上越所侵犯的部位不同,就又构成了虚阳上越所致各病证的特殊性,如虚火动血,血不循经则龈鼻衄血;齿为肾之余,虚火上冲则齿龈肿痛;浮越虚火,侵犯耳窍则耳痛耳鸣;火痰胶结,阻滞咽喉则咽痛不利;虚火升腾,清阳被扰则眩晕头痛。
所有这些病证,我们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探本求因,均采用引火归源法辨证论治,收到较好的疗效,这足以说明祖国医学强调“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治病必求其本”的重要意义。
另外,在以上的治验中,虽然所述病证究意属于现代医学何病?远期疗效如何?其病理生理有何变化等,都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但引火归源的疗效应予以肯定的估价。
作者:王正宇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