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养生入门培训资料(一) 什么是艾灸? 艾即艾草,是一种草本药用植物。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既可驱蚊蝇净化空气,又可以防病治病。 灸是拿易燃的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烫穴道,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穴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的目的。 这种以艾草为原料的灸法-叫艾灸 艾灸的作用: 艾草被誉为百草之王。《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神灸经纶》中说:“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简要地说明了艾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调节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一、通经活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二、行气活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三、祛湿散寒 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艾灸疗法能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驱出阴邪,艾灸疗法对湿寒之证特别有效。 四、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具有调节阴阳及补益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达到阴平阳秘。艾草是一种纯阳植物,加上火力的物理作用,所以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 五、回阳救逆 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六、防病保健(艾灸的现代研究证实): 1、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 2、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 3、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有利于治疗作用的近红外线。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的较高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4、近红外线,能够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激活素”。这种免疫激活素具有免疫和调节的作用,它能够有效的调节荷尔蒙和性激素的分泌,能够增强女性卵巢的功能,消除和改善痛经、闭经、性冷淡、不孕症等;也能够有效的消除男性的阳痿、遗精、早泄等疾病。 5、艾叶主要含挥发油(艾叶油)。艾叶油主要成分为苦艾醇和苦艾酮,有解热、镇痛、止血、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 6、艾叶中硒含量很高,具有抗肿瘤、延缓衰老的功效,含有一种鞣质成分-卡泰新,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也很显著。 7、艾叶有抗病毒、平喘镇咳去痰、抗过敏、止血、抗凝血、增强免疫、护肝利胆、解热止痛、镇静、抑制心脏收缩、降压及抗菌抑菌作用。 总之,艾灸疗法可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对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艾灸的种类 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灸。 艾炷灸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点燃施灸的方法。标准艾炷,其艾的直径为0.8厘米,柱高为1.0厘米,艾柱的重量约为0.1克,可燃烧3—5分钟。 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直接灸,因直接灸对皮肤的刺激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古代的间接灸法种类很多,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疾病。 艾条灸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隔物灸三种。 (1)、悬起灸-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灸5—10分钟,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2)、实按灸-施用药物艾条点然后,垫上纸或布,乘热按到穴位上,使热气透达深部组织的一种施灸方法。 (3)、隔物灸-是在穴位或部位上覆盖某些物品,将艾条点燃后悬灸隔物的一种灸法,常用的有隔姜灸。 温灸分为温灸器灸,蒸气灸及铺灸等。 (1)、温灸器灸,又叫灸疗器,使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 (2)、蒸气灸,将艾叶或艾绒放入容器内煎煮,用蒸气熏灸。 (3)、铺灸,是将艾绒铺在穴位上而施灸的一种灸法。 艾灸养生入门培训资料(二) 艾灸禁忌和注意事项 一、艾灸禁忌: 1、面部痤疮、急性湿疹、局部皮肤溃疡处、颜面部、大血管处亦不宜施灸。 2、怀孕和经期,绝对不能使用艾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不宜灸。 4、凡属实热症,高热、或易于阴虚火旺、血燥生热的体质者不宜用艾灸,一切热性红肿疾病者禁止艾灸,防止晕灸 5、容易皮肤过敏者,宜先少量试用,观察其反应,如有痒、肿、红、痛等现象时应禁用。 6、感觉障碍、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 二、艾灸注意事项: 1、客人在施灸之前要保持心情平静,大怒、大喜、大悲之后,不宜马上艾灸。 2、艾灸后,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以助疗效。 3、使用灸法调理要有耐心,勿急于求成,灸从久,要有长久坚持下去的信心,这样才会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养生保健,更要持之以恒。 4、艾灸的时间,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在晚上灸比较好。 5、艾灸的不良反应,一般无,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 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辨证选灸材 即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选择相应功效的施灸药物加入艾中(药艾),或是隔于艾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黄蜡等),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 如隔蒜灸解毒杀虫,隔附子灸可回阳固脱,隔姜灸可祛寒温中。此三种隔物灸就寓有补泻之意。 总之,在加用灸药时,应充分考虑其性味、功能、主治,以产生不同的补泻效果。 辨证选灸法 临床中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施灸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补泻作用。 如:化脓灸,发泡灸可以达到开辟门户,引邪外出之效;灯火灸疗则可以疏风解表、引气利痰、解郁开胸;艾炷直接灸行补法则可以温通经脉,活血化瘀;欲行气活血,则可用艾条温和灸;急性实热证则多用着肤灸,雀啄灸等。 一般虚证、寒证用艾补法,艾炷宜大,壮数宜多;对于实证,热证用艾泻法,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总之,要提高灸治疗效,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合理选穴.选择适宜的施灸材料和补泻方法。并通过补泻操作来保证补泻效应的产生。 (二)、灸法补泻的具体操作 灸法治病同针法一样,手技是关键。灸疗补泻与操作中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及壮数的多少密切相关。灸疗的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分为两个方面。 一、灸法补法多采用刺激性较弱的灸疗,灸至皮肤略红即可,泻法则采用刺激性较强的灸疗,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或以灸后发泡或形成灸疮为宜。 1、选偏重于泻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泻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则多用于逐水泻水; 治痈疽疖肿癣,疮隔蒜灸解毒消肿杀虫 治风湿痹痛,威灵仙敷灸祛风除湿、通经止痛 治腮腺炎板兰根敷灸清热解毒 治流感簿荷敷灸疏散风热 2、选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补的作用。如附子饼隔物灸多用于补虚助阳。 治厥逆、阳痿、遗精隔姜灸温经散寒; 治虚寒腹泻、阳痿、阴冷丁香敷灸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治遗精、遗尿、自汗、盗汗五倍子敷灸固精敛汗; 治心腹冷痛胡椒温中散寒。 软坚散结、消瘀止痛、祛腐排脓的灸疗可列为泻法,如化脓灸、艾条灸中的雀啄灸、灯火灸。 不同的操作技术进行补泻之法。 1、艾炷灸补泻:《黄帝内经》:“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丹溪心法?拾遗杂论》说:“若补火,艾火芮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千金要方》灸例亦云:“灸之生熟法,腰以上为上部,腰以下为下部,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卫,故脏腑周流,名曰经络。”“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大法补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由此可见,古代艾灸的补泻操作方法很早就有区别。 操作方法: 艾炷灸补法.即点燃艾炷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宜长,作灸壮数较多,艾炷大.灸治完毕后用手按压施灸穴位,谓之真气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缓进,发挥温通经脉,驱散寒邪,扶阳益气,行气活血,强壮机能的温补作用。 艾炷灸泻法即点燃艾炷后,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灼发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艾炷小,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则谓开其穴而邪气可散。可使火毒邪热由肌表而散,从而达到以热引热的目的。 一般而言,虚证可以用灸的补法,而实证即可用灸的泻法,艾炷灸的“疾徐”内寓补泻二法,即疾能行泻,徐可达补。艾炷灸的补泻关键在于操作上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及艾炷的多少。 2、艾条灸的补泻: 艾条灸的补泻,关键在操作技术 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3~5min左右,可起到促进生理机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的作用,即为补法, 用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5~7min,约60~100下;并可根椐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或增加灸的强度。可起到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抑制等作用即为泻法。另外,施补法时,艾条宜小而细;泻法时,艾条宜大而粗。 上面仅是粗略的分类,灸疗的补泻作用与穴位功能、临床证候、灸疗刺激量的大小(包括:灸治方法、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灸疗时间的长短)、病变的部位及患者的体质等密切相关。临床上无论运用何种补泻,都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补泻选穴参考: 人体最多气多血的经络是胃经,而足三里穴是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十大补气穴位: 一、脾腧穴健脾二、足三里穴益胃三、膻中穴宽胸四、涌泉穴补肾五、关元穴-养肾六、气海穴补气七、太溪穴滋肾八、百会穴-健脑九、肺腧穴补肺十、悬钟穴补肾等等。 补血穴位:血海膈腧脾腧足三里 补阴:太渊肺阴 泻火穴: 一、大椎-泻火 二、曲池-泻大肠火 三、太冲行间泻肝火 四、少商-泻肺火 五、风门清风热 六,内庭陷谷泻胃火 七、水沟-泻督脉之火 八、少府少海泻心火 九、鱼际尺泽泻肺 十、合谷泻头面之火等等。(所有井穴都有泻火作用) (经络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有的穴位既有补的功效,又有泻的功效。关键取决于所用的方法及患者的虚实症候。) 艾灸养生入门培训资料(三) 一、什么是节气灸?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指人的养生要顺应天序。时令是指季节和时序的变化。因为时序以十五日为一节,又称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节气灸”包含两个关键的内涵:时令节气和艾灸。即用艾灸的“药热之气”在特定的时令节气,对人体特定的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经络之气,温壮元阳、调动与开发机体潜能、扶正祛邪,防病保健的健身防病的传统方法,叫“节气灸”。它反应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掌握并顺应阴阳气化之节气养生的奥秘,进行“节气灸”,才能发挥最佳效果,事半功倍。 二、节气艾灸养生: 艾灸养生以“节气灸”为重。节气灸以得八正节之气为佳。八正节即“四立”“两分”“两至”。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升降变化及消长的转折时期,季节交替阴阳变化动荡之时,也正是久病、年老、体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或易生新病的时期。比如夏至、冬至前后是中风、溃疡及哮喘等高发之时。如果人体内在的自稳功能不能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及时地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与自然界的阴阳节律相适应,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状态。 “节气灸”的目的是培壮元阳以扶助正气,更是一种兼顾全身整体机能调节的扶正固本之法。当机体的元阳充盛,整体调节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依“天序”阴阳变化而显露的疾病端倪就会被机体自身的应变和抵抗能力消灭于萌芽之中。 三、五季艾灸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风)气通于肝。-春季养肝。 夏(火)气通于心。-夏季养心。 长夏(湿)气通于脾。-长夏养脾。 秋(燥)气通于肺。-秋季养肺。 冬(寒)气通于肾。-冬季养肾。 四、艾灸时间: 保健类:(针对体弱,有慢性病,易感病人群)养生类:(强身健体,未病先防,延年益寿等人群) 五、夏养三伏、冬补三九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反季节的防治思路。中医有种说法“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月打虎”。“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疗效相得益彰,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行气活血,使人体阳气充沛,经络气血贯通,抗病能力增强。 三伏艾灸时间:初伏7月14,中伏7月24日,末伏8月13日 三九艾灸时间:(冬至开始三个九天)12月27日—1月22日。 六、顺时用灸以养生 每个月初的八天是阳之升的八天。每个月:初1-初8。每个季度的最后十八天是养脾胃的好时机。 艾灸时间: 春季4月18日—5月5日; 夏季7月21日—8月7日; 秋季10月21日—11月7日; 冬季2012年1月17日-2月3日 总之: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 于治已病,治已乱。 【效能】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 疾。 灸后调养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等。灸后调养口诀: 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