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俗称歪脖。是指头向患侧倾斜,颈前倾并旋向健侧,有些可致患侧面部软组织萎缩,其病因主要是胎儿在子宫内头位偏斜,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挤压,气血运行受阻,形成挛缩,或分娩时婴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到产道挤压或产钳牵拉损伤而形成血肿机化,也可由于小儿长期朝一个方向睡觉而引起。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不在其列。
一、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8例,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龄最小的25天,最大的6岁,半岁以内就诊的32例。占55.17%;6个月至1对就诊的22例占37.93%;1岁以上至6岁就诊的4例,占6.89%;病变在左侧的21例,占36.2%;位于右侧者37例,占人63.8%;病变形态呈梭形肿块51例,不规则形肿块4例,条索样改变3例;生产时难产者48例,顺产者9例,剖腹产者1例。
二、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局部肿块消失。有效:症状减轻,局部肿块未完全消散,斜颈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三、治疗结果:出生后半岁以内就诊的32例。经26次至75次治疗,全部治愈;出生后6个月至1岁就诊的22例,经50次至105次治疗,均治愈。1岁以上至3岁就诊的3例,经80次至150次治疗,治愈1例,好转2例。6岁一例治疗半年余无效,治愈率94.83%,有效率98.28%
四、治疗方法
患儿侧卧位,患侧朝上。或由家长抱起,医者一手扶把住患儿头颈后部。使头向健侧移动并稍扭转,面向患侧,置于矫正体位。医者另一手蘸介质滑石粉进行手法操作。
1、推法:用拇指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向乳突至锁骨由上向下或从下向上推1—2分钟。手法由轻到重,以舒筋活血。
2、揉法:用拇指指腹在肿块处揉3—4分钟,力度适中,以散结化瘀。
3、捏拿法:用拇、食、中指或多指自乳突至胸锁端捏胸锁乳突肌2—3分钟,以肿块处为主,手法应轻柔,以理筋解痉。
4、按压法:用拇指指腹沿胸锁乳实肌反复一按一送按压2—3分钟,力度由轻到重。
5、弹拨法:用拇指指腹为弹拨胸锁乳突肌1—2分钟。以肿块处为主,以剥离粘连。
6、点揉穴位:人迎、天突、水突、天窗、翳风、风池、肩井、缺盆、列缺每次3—4穴。
7、斜板拨伸:医者扶托患儿头向健侧倾斜30度,并将患儿面部转向患侧约45度,另一手按压患儿肩部,适度用力,牵拉拔伸胸锁乳突肌约1分钟以校正畸形。
喂奶,逗引孩子要尽量使患儿的脸转向患侧,睡觉要用枕垫头固定于矫正体位,助其矫正畸形。
五、体会
小儿肌性斜颈是儿科常见病,患儿多数在产后可发现一例颈部有一卵圆形肿块,大小各异,其方向与胸锁乳突肌一致,按压肿块或头部运动牵扯时有疼痛,半年后有的出现头面部畸形,如斜颈明显,则面部大小不对称。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是通过手法操作以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理筋解痉,化瘀散结矫正畸形,以恢复正常的功能。手法治疗,患儿痛苦小,疗效高。施术时,手法要轻快柔和,轻而不浮,重而不硬,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是尽早接受治疗,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治疗越早,恢复越快,如等到肿块机化为条索状纤维,质地变硬,变粗,压痛消失,治疗起来就难以奏效了,病程也长,疗效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