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针灸治疗学 / 正文

针灸辨证纲要 →气血证治

针灸辨证纲要 →气血证治 气血证治,就是在分析气血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对其所表现的不同证候进行辨证论治的一种方法。现就气病证治、血病证治、气血同病证治分别介绍各个证型。 ·气病证治气的病证一般分虚、实两大类。“虚”指气之不足,表现为功能低下或衰退,有气虚、 气陷之分。“实”指气的有余,表现为功能亢进或太过,有气滞、气逆之别。 [气虚证] 症见神疲乏力,面色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自汗出,稍事活动则气促而喘, 舌淡胖嫩有齿痕,脉细弱无力。治宜培元补气。针灸并用,针用补法。宜取气海、关元、 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 [气陷证] 症见久泄、久痢不休,遗尿、崩漏不止,腹部坠胀,内脏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舌 淡,苔白,脉沉弱无力。应本着“陷下则灸之”的治疗原则,针灸并用,针补重灸,以补 中益气、升阳举陷。宜取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等。 [气滞证] 症见局部胀闷而痛(胀胜于痛),痛无定处,嗳气呕逆,善叹息,女子则乳房胀痛、 月经失调,苔薄黄,脉弦或涩。治宜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用泻法。宜取中脘、膻中、合 谷、太冲、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 [气逆证] 症见气逆咳喘。如果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治 宜理气降逆,取相关经脉(肺、胃等)穴位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血病证治临床上有关血的病证很多,归纳起来有血虚、血瘀和出血三个方面。 [血虚证] 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眼结膜、口唇、指甲淡白无血色,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手足麻木,月经延期不至且量少色淡,舌淡,脉细而无力。治宜补血养血,或益气生血。 针灸并用,针用补法。宜取血海、气海、膻中、悬钟、三阴交、足三里、心俞、膈俞、脾 俞、肝俞、膏肓等。 [血瘀证] 症见局部肿胀刺痛,痛有定处,拒按,皮下大片青紫或见散在瘀斑,月经前或经期小 腹疼痛,经量或多或少,色紫黯夹有血块;全身性血瘀证候一般多在久病或重病时出现, 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下有出血点,舌紫黯或见瘀点紫斑,脉涩。治宜活血化瘀,消 肿止痛。初期用泻法,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并施行刺血拔罐术;后期用平补平泻,促使 瘀血消散。宜取血海、膈俞、气海、膻中、合谷、太冲、阿是穴等。 [出血证] 1、气不摄血:多种出血(如吐血、便血、皮下出血、月经过多、崩漏等),血色淡红, 同时兼有神疲乏力、气短而促、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无力等气虚征 象。治宜补气摄血。针灸并用,针用补法,重用灸法。 2、血热妄行:鼻衄、咳血、吐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血色鲜红、量多, 兼有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脉细数等实热征象。治宜 清热,凉血,止血。用泻法。 3、阴虚火旺:以肺部的出血(如咳血、咯血、痰中带血)最为多见,出血量一般不多, 同时还伴有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 火旺征象。治宜养阴,清热,止血。平补平泻。 4、瘀血内积: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刺痛,痛有定处,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紫黯或 见瘀点、紫斑,脉涩。治宜活血化瘀。用泻法。     ·气血同病证治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帅,能生血,摄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为气舍, 血为气之母,无形之气必须依附于有形之血存在于体内,并依赖血的滋养。生理上的密 切联系,也导致病理上的气血同病。 [气血两虚] 症见气虚、血虚的共同表现。治宜气血双补。针灸并用,针用补法。 [气虚血脱] 症见气虚证、出血证的共同表现。治宜益气摄血,针用补法,重用灸法。 [气随血脱] 症见大量失血,血压急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气息微弱,甚至昏厥, 舌淡,脉微欲绝或芤大而散。治宜大补气血,回阳救逆。针灸并用,针用补法,重用灸 法。 [气虚血瘀] 症见气虚证和血瘀证的共同表现。治宜补气行气,活血化瘀。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血瘀血虚] 症见局部红肿刺痛、拒按,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淡有瘀斑,脉细涩。 治宜活血化瘀,祛瘀生新。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气滞血瘀] 症见气滞证和血瘀证的共同表现。治宜行气活血,理气化瘀。针用泻法,并施行三 棱针点刺出血,或行刺血拔罐术。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