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小青龙汤 / 正文

咳嗽用小青龙汤需有三个指征

我用“小青龙”的故事
我是中医科班出身,大学本科时听老师讲方剂学,印象最深刻的是用小青龙汤要具备“寒饮”特征,即“咳嗽痰多而稀”或“咳吐大量清稀泡沫样痰”。

但是,几年门诊下来,急慢性咳嗽病人虽然很多,但很少发现“咳吐大量清稀泡沫痰”的病人,即使辨证为“寒咳”,又会因为少痰或无痰而不敢用,感觉小青龙汤没有“用武之地”。

一次亲身经历的咳嗽治疗,彻底改变了我对小青龙汤方证的认识。

某日,突然咳嗽,且咳得非常厉害,晚上尤甚,无法入睡,咳而无痰,且口干,用了一些常规药物治疗几日,丝毫无效。苦思原因,发现这次咳嗽的特点是:一到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就感觉身上有些冷,但是体温并不高,晚上10点左右就开始剧咳,心想应该是“寒咳”。虽然口干,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给自己熬了一剂小青龙汤。

哪知,服后不仅没有口更干,反而口中生津,咳嗽即止!一夜安睡到天亮。早上醒来一边感慨中医的伟大、庆幸自己学了中医,一边明白了原来小青龙汤证不一定要见到痰多的症状,也可以口干。

这次经历后,在门诊遇到咳嗽病人,第一看面色、唇色;第二问什么情况下咳嗽加重、什么情况下减轻;第三问大便的变化。

如果面色、唇色不红,发暗;傍晚太阳落山后有怕冷感,咳嗽渐重,到晚上九、十点钟会越来越重;喝热水、洗热水澡时咳嗽略减轻;咳嗽后大便比平时稀(因方中有干姜、五味子,有很好的温中涩肠止泻的作用,所以小青龙汤原文中就有“下利”的或然证),舌不红,若又是水滑苔,就可以放心用小青龙汤了。

遇到小儿不能主诉病情的,就问家长:咳嗽后孩子早起眼晴是不是比平时小(眼睑轻度水肿)?若是,提示有寒饮,加上大便溏、水淋淋的舌苔,一般就可以用小青龙汤了。急性咳嗽,通常1~3剂咳止,1~2个月的咳嗽也就是3~5剂即可止咳。

关于小青龙汤的剂量,我在十多年前一般各药只用3克,近年来,因发现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下降,除细辛用3克外,其他各药会用6克或10克。如果遇到老年人或体质弱点的,麻黄(都用生品)也只用5克,不喜欢辣的、酸的,干姜、五味子也只用6克,效果都很好。
个人介绍

史欣德,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医经方理论、教学与临床研究。善用经方,活用时方,强调“方证对应,以药测证,以味选方”等,对古方再认识与临床运用方法上有研究。
作者/史欣德,原题:咳嗽病人有这三点,便可处小青龙
附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临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中文名 小青龙汤
功 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 治外寒里饮证
分 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出 处 《伤寒论》
歌诀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组成
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
用量
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义
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治疗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配伍特点
五味子与芍药配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运用
本方用于治疗外寒里饮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禁忌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冯济相本草日记]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