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药是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又称祛寒药。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所谓里寒,即脏腑的寒症,多因阳气不足,或外寒传里所致。主要病状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酸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脉沉迟或微细、舌质淡苔白润等。祛寒药适应病症不同,具有祛寒回阳、温肺化饮、温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须根据辨证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外寒内侵,有表症未解的,应适当配合解表药同用。 温里散寒类食物有温暖脏腑,祛散里寒的作用,大多味辛性温热,故热性体质、热证、阴虚证忌食。此类食物主要有辣椒、韭菜、鲢鱼、草鱼、肉桂、干姜、生姜、花椒 、胡椒、小茴香、茴香菜、艾叶、红糖等。以下逸仙药师介绍八种温里的中成药,以供大家参考。但要注意应用时需辩清寒热之真假,真热假寒证忌用;厥证见四肢厥逆,神志不清非阳气虚脱所致者也不宜使用。素体火旺者,用量不宜太大,中病即止,以防伤阴。因为此类药物多含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药,对于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温中散寒类中成药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温中祛寒、止痛等功能,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证,临床表现多见脘腹冷痛,手足不温,不思饮食,或恶心呕吐,吞酸吐涎,或腹痛下利,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弱或沉迟。即现代医学的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胃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温中散寒中成药有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丁蔻理中丸、小建中颗粒、温胃舒胶囊、香砂养胃丸、安中片、良附丸、十香暖脐膏等。 1、理中丸:由党参、白术(土炒)、甘草(蜜炙)、炮姜组成。方中党参补气健脾助运,白术健脾燥湿,炮姜温中驱寒,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诸药共凑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及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如手足不温、冷痛明显者则可选附子理中丸或参桂理中丸;如脘腹胀痛明显者则可选丁蔻理中丸。 温经散寒类中成药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主,宫寒是由于外来之寒邪或者是人体脾肾阳虚所生之内寒停滞在女性胞宫,使胞宫的功能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女性可因早产、流产等原因而使先天脾肾阳虚,体内的水湿之气不能很好运化,故而内寒积聚;女性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邪冲任,与血相搏,气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故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经少色暗淡,伴畏寒肢冷,腰酸腰凉、性欲淡漠、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苔白,脉沉濡。温经散寒类中成药有艾附暖宫丸、少腹逐瘀丸、田七痛经胶囊、痛经宝颗粒、温经颗粒、鹿胎胶囊、养血调经膏等。 2、艾附暖宫丸:由艾叶(炭)、香附(醋炙)、吴茱萸(制)、肉桂、当归、川芎、白芍(酒炒)、地黄、黄芪(蜜炙)、续断组成。理气补血,暖宫调经。用于子宫虚寒,月经量少、后错,经期腹痛,腰酸带下。“暖宫”就是温暖女性的子宫,艾附暖宫丸的主要功效是暖宫温经散寒,兼补气养血,尤其适合于宫寒引起的痛经、肾虚腰痛等。注意经行有块伴腹痛拒按或胸胁胀痛者不宜选用。 回阳救逆类中成药具有温热作用,以治疗阳气极度衰疲、阴寒内盛危重症,回阳救逆常与补气、养血、生津等治法配合使用。此类中成药有四逆汤、参附强心丸、芪苈强心胶囊等。 3、四逆汤:由淡附片、干姜、炙甘草组成。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暖肝散寒类中药主要用于寒犯肝经、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等证。常用药有吴茱萸、小茴香等,常见中成药有十香丸、茴香橘核丸等。 4、茴香橘核丸:由小茴香(盐炒)、八角茴香、橘核(盐炒)、荔枝核、补骨脂(盐炒)、肉桂、川楝子、延胡索(醋制)、莪术(醋制)、木香、香附、青皮、昆布、槟榔、乳香(制)、桃仁、穿山甲组成。散寒行气,消肿止痛。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寒疝,症见睾丸坠胀疼痛。 温补肾阳类中成药主要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痛,畏寒怕冷、精神不振、小便较多、水肿等等证。常用的中成药有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济生肾气丸、四神丸等。 5、金匮肾气丸:由地黄、山药、酒萸肉、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 牛膝(去头)、盐车前子组成。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温化寒痰类中成药主要用于寒痰停饮犯肺、喘咳痰稀等证。常用的中成药有小青龙颗粒。 6、小青龙颗粒:由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炙甘草、法半夏、五味子组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散寒除湿类中成药主要用于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外感寒湿为邪气,气血运行受阻;内生寒湿多为脾虚导致,治宜健脾利湿。外感寒湿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的证候;内生寒湿以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为常见症的证候。此类中成药有散寒活络丸、阳和解凝膏、参苓白术丸、启脾丸等。 7、散寒活络丸:由乌梢蛇(去头尾)、荆芥、威灵仙、防风、醋香附、独活、土鳖虫、威灵仙、桂枝、羌活、地龙、制川乌、制草乌组成。追风散寒,舒筋活络。用于风寒湿邪引起的肩背疼痛,手足麻木,腰腿疼痛,行步困难等。 清上温下类中成药主要用于上热下寒者,大多都属脾寒胃热,吃温性食物,就易上火生疮,上热下寒者上焦之热下传受阻,则郁积于上表现为上焦热盛,而下焦阳气相对不足表现为寒。常表现为口舌生疮,咽干咽痒等;而腰腹,下肢足底寒凉。此类中成药有乌梅丸,或温补肾阳药物配伍苦温燥湿药使用,但需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另外,艾灸治疗可打通中焦,健脾补真阳,对于上热下寒者有一定效果。 8、乌梅丸:由乌梅肉、黄连、附子(制)、花椒(去椒目)、细辛、黄柏、干姜、桂枝、人参、当归组成。清上温下,安蛔。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或脾胃虚引起之胃脘痛,肢体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