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临证久了,我却更爱读误案……

临证久了,我却更爱读误案……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其著作《温病条辨自序》中说:“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

进与病谋,谋的是治效,诊病时,察舌按脉,绞尽脑汁与疾病周旋,可谓寸效必争;诊之余,退与心谋,谋的是医术的精进,是自我反省、总结的时候,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教训。

在这个过程中,比较轻松愉快的是对验案的总结,最受煎熬的是面对误案、败案、无效案(本文统称失验案)的沮丧、郁闷、恼怒、怀疑、信心全失。

然而,笔者以为,对失验的反思才是“退与心谋”要做的主要工作和最有价值的地方。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能否在失验反思中得到进步,除了考较医者专业知识外,还考验当事人控制负面情绪的能力,这是客观冷静地分析得失的前提。

此外,还要有正视失误的态度,以及否定自己,重新审视,乃至推翻旧有认识的勇气。

实际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医学都是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进步。误诊、误治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是临床诊疗中难免的现象,但过而能改,便善莫大焉。

中医学从来就不回避误诊、误治,我们奉为圭臬的《伤寒论》,徐灵胎就认为“ 实救误之书也”。有学者统计,《伤寒论》398 条原文,有120条谈误治;太阳病篇有条文178条,论及误治的条文有89条(50%),其中有列出处方的误治条文66条(37%);太阳病篇有处方72 首,误治处方51首(71%)。

宋代名医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载89个医案,其中因误诊误治的病例31个。还有学者在《名医类案》2500则医案中,抽取465例明确失误的医案进行分析研究,肯定其价值。

就笔者自己的经历来看,初学时,喜欢读验案,那个时候一门心思想的是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直截了当,拿来便用,可能与初学时想急切树立自信的心情有关。临证久了,却更喜欢读误案,它包含的信息量更大,发人深省处更多,知道看一个医案可以从正面看,还可以从相反的方面看,就像学习一味药的使用,知其利,还得知其弊;知其用,还得知其忌,要知道取效的前提在于尽量避免错失。进与病谋,不是冒失挺进,而是正面、反面、侧面全盘考量后的耐心周旋,这便是退与心谋之一得。

清代医家周学海说:“宋后医书,唯案好看。”医案是医者的临证实录,好的医案除了记录疾病的治疗经过,还应该反映医者的思考过程,何处是辨证眼目,何处是诊治切入点,如何思考和处理复杂的病机,如何总结方药得失等。

中医学讲求辨证论治、三因制宜、个体治疗,不可否认,统计学方法是研究病案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笔者以为,中医病案更大的意义不在统计学上,而在开拓眼界,启迪思维,举一反三,授人以渔。从这个角度看,误案、败案、无效案,在这方面的价值不亚于验案,笔者临证中这样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只是这类案例的患者很可能不再复诊,反馈少,不易收集。

此外,关于疾病的命名和分类,其实是中医学里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学的疾病分类颇为混乱,病证不分,标准不一,有以病因名病者,如风温、中风、伤寒等;有结合时令命名者,如春温、暑温、秋燥等;有以病理产物命名者,如痰饮、血证、积聚等;有以病位名病者,如胸痹、肺痿、肾着等;有特殊病名者,如六经辨证中的六经病,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等,病名中就包含了特定的辨治方法。而最早使用、也是最常见的应是以症名病,

比如《中医内科学》就是如此,但笔者认为这种方式也非至善,既不能反映疾病的规律特点,也不能指出辨治要点,因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乃是整体着眼,主诉与主症固然重要,却未必就是辨治眼目所在。这些方式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同时也反映出要统一中医疾病命名分类的难度。

本篇所选,均是笔者平时记录的真实案例,为保持原貌,尽可能原文摘录,其中也有以症名病者,旨在便于辨识以及不同证型间对照互参,分类也不严谨,按语中多“借题发挥”,所论也不限于本案,是因笔记时随想随写,信马由缰,故体例有失规范,唯所想所写,胜在真实。


本文作者为曹毅,本篇文章为《医门初窥2》之引言,原题目为:进与病谋,寸效必争;退与心谋,失验反思。”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限时折扣)

本书上承《医门初窥1》,以医案形式把《医门初窥1》所讨论到的理念落在临证实处,体现理论实践相结合。

医案分验案与失验案,是作者临证情况的真实反映,从正反两方面示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医案的选取上,力求每则医案一个话题,每则医案一分收获,故多选具有启发性、话题性的案例,详细写出作者的辨治思路及思考过程。如感冒类中,阳虚感冒和阴虚感冒,就分别探讨了灵活看待因时制宜的原则,及体质与病证的离合关系;哮喘案就探讨了“方证辨证与脏腑辨证”;暴盲案谈到“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结合”;胃胀提出“胃病治表” “胃气上逆,治在升补”的非常规用法。

失验案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诊治失手的案例与反思。对于医案的学习来说,失验案的教训或许更能予人警示,从反面的失败中提高正面的成功率。

医话部分则紧扣临证实际,结合作者临证的真实情况,包括作者亲历体会,从方剂学的角度探讨了补中益气汤、桂枝茯苓丸、止嗽散、葛根芩连汤等方的运用心得,从病证的角度探讨了哮喘、牙痛、湿温等病证的辨治思路。“用药如用料”“先避其害”等文则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用药心得。此外,对六淫学说、半表半里等知识点,作者提出较独到的见解,以供商讨。

作者简介

曹毅,男,1978年12月生,重庆合川人,中医硕士,副主任中医师,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供职于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参编《脉诀汇辨校释》(编委,2012年),《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副主编,2016年),外此,乏善可陈。

从学20年,惭愧的是引领我步入中医殿堂的并不是“发恻隐之心,救含灵之苦”的宏愿,那时还不懂,而是一份好奇。这份好奇很快变成惊奇,惊讶于中医世界的点点滴滴,时常让我想起梁遇春形容徐志摩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叶一叶揭开宇宙的神秘。”透过中医学这扇窗,能不能窥见人生的谜和宇宙的神秘,这答案恐怕将用一生揭晓。庆幸的是,这份惊奇至今还在,但愿还会一直保留。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医门初窥2》。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胃胀打嗝,治在升补

● 新书资讯 | 医门初窥1+医门初窥2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