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遇见中医:为何检测指标一切正常,中医却说我血虚?

遇见中医:为何检测指标一切正常,中医却说我血虚?

夜里,陪同师父去探望一位多次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患者脉浮芤大,按之中空,舌淡、面憔白、指甲淡白,气短、倦怠懒言,为气血亏虚之像。师父一边切脉看指甲诊断一边跟家属说:“有些血虚。”家属即刻回应说:“医院刚刚验了血,指标全部正常,没有贫血。”看来,患者家属把中医的“血虚”理解为西医的“贫血”了。 中医的血虚,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等,以面白、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后期或经闭、脉细等为常见证候。而西医的“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成人男性血红蛋白量12—16克/100毫升,成年女性11—15克/100毫升;成年男性红细胞数400—550万/立方毫米,成年女性350—500万/立方毫米即为正常。西医认为,凡低于以上指标的即是“贫血”。
“血虚”,是中医的证名。
“贫血”则属于西医的理论范畴。二者概念不同,含义不同,单位血液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偏低也许会形成血虚症状,但血液亏少不足以濡养身体时,数据上不一定低于贫血的标准。血虚是症状、体征,不是数据。这位肿瘤患者承受化疗的折磨,大伤元气,气血双虚。《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肾脉……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 张介宾《类经六卷》释为:“肾气不化,故病少血。” 经过师父的一番解释,患者也接着师父的话疑惑地说:“是哦,我也觉得我是气血虚,我明明感觉到身体还不舒服,走十几米就气喘了,有时候蹲下起来时还会头晕,但肿瘤科医生却说我一切正常,这是乍回事啊?”西医诊断依靠数据,患者常常感觉身体不适,检查结果却还没到达西医确诊“生病”的标准,患者的病情就只能先搁置。直到小病酿成大病,数据达到标准了,西医便能靠着化验单对症下药。 前几日,孙女士来中医科求诊。她平日里少气懒言、胸胁胀满,闷闷不乐,不欲饮食、难入睡、做梦易醒,心烦焦虑,去某大医院内科求治。血检、尿检,显示结果正常,医生开了几颗安定片便将她草草打发了。但孙女士吃了安定片后更加焦虑,痛苦的感受没有减少,在她精神濒临崩溃的时候,经人介绍找到了师父。孙女士心中烦,不得卧、舌红苔白,脉弦,师父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07条,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孙女士回家后煎服汤药,第二天开始睡眠改善,又服药一周后,睡眠基本恢复正常。半个月后,病人复诊时说:“我从未像睡眠改善后那样,感到生活如此美好,心情如此舒畅,真是谢谢杨教授。”此后,孙女士对中医心悦诚服,并打算学习中医,养生保健。 西医和中医虽为两个不同的体系,但其根本目的都是救死扶伤。西医,是微观医学,重在直观判断疾病,一般会通过化验仪器等手段来确定身体健康状况,统一标准规范治疗和用药,同一种疾病不同的病人在治疗和用药上基本相同,这样数据量化、治疗直观、看似精确科学的治病方式很容易被普通的老百姓们所接受。中医,是宏观医学,重在辨证,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食疗、修心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阴阳调和而康复。同时,中医重视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季节、昼夜、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都要考虑在内。而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治疗的各个领域,因此,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处理方法会不同。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中医和西医,宏观和微观,各自有不同的优势和适应疾病。面对疾病,选择中医,或是选择西医,抑或中西医结合,极为关键。选择,意味着导向某种治疗结果。错误的选择会让你经受不必要的病痛困扰,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

本文摘自《遇见中医》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遇见中医》,点击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学习中医,特别是学习经方的经历的自述,用39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自己从一个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业外”人士到参加中医师承学习的心路历程,以及在跟师学习过程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悟。既可以给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了一些学习中医的门径和思路,又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很多实用、中肯的养生建议。特别是在该书出版审稿过程中正值新冠肺炎突然暴发,作者有感而发,临时增加了两篇文章。

作者简介

陈权,1971年出生于湛江,定居于广州,为家人苦疾不惑之年拜师研习中医,师承于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中山大学博士后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肝病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中医科大科主任杨宏志教授。

编辑推荐
国医大师孙光荣为本书题词,经方大师冯世纶、黄仕沛倾情作序推荐。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遇见中医》,作者:陈权,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文中插图均为蒙建光创作。,欢迎投稿唠嗑。

● 现代人多脾虚,脾虚人群怎么吃,怎么养,这里全都有!

● 吃了这个药,口渴膝痛的病好了,体重还下降了!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