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进补 |膏方 知识大扫描
俗话说,“冬令膏方进补,明年春天打虎。”节气刚过,天气是越来越冷了。又到了一年膏方滋补的时节,目前全国各地的膏方节已经是正式开炉了。
笔者一直提倡的“四谨”养生观念﹕
慎情志可以保心神﹔ 慎寒暑可以保肺气﹔ 慎酒色可以保肝肾﹔
慎劳倦可以保脾胃。
跟上大自然的节奏
所谓“慎情志”,归根到底就是“为善”“诚信”。为富不仁,甚至欺天枉法,必然害人害己,更谈不上颐养天年。
“慎寒暑”就是注意四时更迭,中医讲天人合一,天气变化时要小心应对,不能粗心大意。
而“慎饮食疲倦”,是现代人最难做到的。我们总是能找到诸多借口让自己劳倦,让自己饮食不规律。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推崇的养身原则很简单:饮食勿偏、饥饱适宜、防劳慎色,“就看大家是不是真的上心去做”。
膏方是秋冬进补好选择秋冬季进补,膏方是非常好的选择。
这秋冬进补,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自然界的动植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也如此,到了秋冬季,进入“封藏”期,要“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此时服用补品补药,营养物质易于吸收,可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民间“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之说很有道理。
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冬令进补的适应症人群比较宽泛,慢性病患者的进补、中老年人的调补、女性朋友的调理以及亚健康状态者。
范教授特别提到亚健康状态者。亚健康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等。
用中医体质划分来衡量,亚健康的常见症状有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
亚健康症状之四虚
气虚:
精神萎靡,倦怠乏力,气短,眩晕,自汗,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血虚:
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及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少津,脉细弱等。
不少女性有血虚的状况
阴虚:
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五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
阳虚:
神倦嗜卧,少气懒言,形寒肢冷,心悸自汗,纳差,四肢水肿,面色苍白或萎黄,腰膝冷痛,阳痿遗精,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你可以对号入座,如果这四样都没有,你现在50岁了,心理年龄、身体素质仍是20岁;如果你才20多岁就有这样状态,已经未老先衰。”
提出四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1、是为了不生病,还是为了享受健康﹖ 2、是为了减轻症状,还是为了治愈疾病﹖
3、是为了治疗疾病,还是为了恢复健康﹖
4、是依靠医生,还是依靠自己﹖
“正确的答案,都是后者。记住,要享受健康,治愈疾病,要恢复健康,要依靠自己。”
膏方大全话你知
膏方的演变
●膏方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大乌头膏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千金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
●宋朝,“膏”逐渐代替“煎”,用途更趋广泛,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沿用至今,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如《圣济总录》栝楼根膏。
●明朝,膏方组成比较简单,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张景岳的“两仪膏”等。
●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使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有内服膏滋方近30个。
清膏蜜膏 素膏荤膏
●根据制作过程是否加入蜂蜜,膏方分为清膏和蜜膏。
中药煎煮浓缩后直接收膏者为清膏,加入蜂蜜称为蜜膏,后者尤适合年老体弱、慢性病者。
加入蜂蜜者为蜜膏
●根据膏方中是否含有动物胶或胎盘、鹿鞭等动物药,分为素膏和荤膏。 素膏由中草药组成,不易发霉,四季均可服用;荤膏中则含有动物胶(药),多属温补之剂,不易久存,一般秋冬季服用。
四个时段服膏方
●空腹服:《本草经》谓:“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其优点是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滋腻补益药,宜空腹服,如空腹时服用肠胃有不适感,可以改在半饥半饱时服用。
●饭前服:病在下焦,欲使药力迅速下达者,宜饭前服。
●饭后服:病在上焦,欲使药力停留上焦较久者,宜饭后服。
●睡前服: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膏方,宜睡前服。
膏方活动先知
扶阳中医馆膏方活动时间,免挂号费,免问诊费,中药8折.
说中医:有趣有料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