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2.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
3.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
4.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三篇)
【组成】
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滑石10g阿胶10g
【煎服方法】
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加阿胶溶化,分早、午、晚3次服。
【功效主治】
阴虚、水饮内停,症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下利,咳嗽,呕吐,心烦不眠者。
【加减】
1.口臭、便秘者,加大黄。
2.水肿甚者,加车前子、金银花、白茅根。
3. 阴虚甚者,加生地。
【禁忌】
1. 不喜冷饮者,忌之。
2. 汗多而渴者,忌之。
【类方】
1. 白虎加人参汤:同可治发热、口渴思饮,小便不利。不同者,白虎加人参汤证为热盛津伤,呈大热、大汗、脉象洪大,绝无水饮停蓄证象。
2. 五苓散:同可治下焦水郁,口渴心烦、小便不利。不同者,五苓散证病兼表里,水湿较盛,以上冲、汗出、眩晕为特点,与猪苓汤证阴虚水饮不化迥然有别。
3.黄连阿胶汤:同可治心烦不得眠。不同者,黄连阿胶汤证为心肾不交,阴虚程度较甚,绝无水饮之症。
【临床运用】
1.通治湿热黄疸、口渴溺赤。(《医方集解》)
2.阴分素亏,湿热泄泻而口渴者;久患淋浊。(《伤寒论译释》)
3.用于膀胱尿道之疾患,尤于淋病有奇效也。剧痛者加甘草,宜下者加大黄,排脓不止者加苡仁。(《皇汉医学》)
4.胃肠炎、胃扩张、胃弛缓、胃下垂之停水,而发振水音者。(《古方临床之运用》)
5.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见有小便不利、心烦少寐等症者,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通俗讲话》)
6.治久痢伤阴有热者。(李培生《伤寒论》)
7.尿结石加生苡仁大黄。(《中医临床家胡希恕》)
8.中暑发热,尿短而频数。(《伤寒论汇要分析》)
9.肝硬化腹水。伴尿少浮肿,便溏,低热,舌红,脉沉细数。(《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7;1:28)
10.梅核气。伴口干舌燥,便秘,舌红,脉细弦。(《古妙方验案精选》)
11.咳嗽。伴气短,痰黏稠,便溏,舌红无苔,脉细濡。(《山西中医》1897;3:25)
12. 阴囊痒疹。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糜烂渗液。(《湖南中医杂志》1995;5:43)
13. 经行泄泻数年。伴口干渴,溲窘迫,少寐多梦,腿重,舌红苔白,脉弦细。(《刘渡舟验案精选》)
14. 输尿管结石。症见腰痛,尿道炽热,尿血。(《岳美中医案集》)
【浅议】
此利水,清热,滋阴之方也。临床使用以小便不利,发热,心烦不眠,口渴思饮为目标。
《血证论》云:“肾者水脏,化生元气,阴虚不能化水,则小便不利。”《医方集解》云:“热上壅则下不通,下不通则热益上壅;又湿郁则为热,热蒸更为湿。”本证为误下后,津液损伤,热未能解,反与水饮结蓄而成。水热蓄于下焦,气化不利,加之阴虚不能化水,则小便不利、短赤灼痛,或膏淋尿浊;下注大肠则见下利;上逆侵肺则咳嗽、咯血;犯胃则呕吐;阴虚火热扰心,则心烦不得眠。渴欲饮水,其因有二:一为津液亏损,二为水饮阻滞,津不上布。故用猪苓汤益阴清热,利水疏浊,使源清而流亦清。
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呈水热互结,阴虚液亏证型者甚多,临床水热之症有目睑浮肿,或腰以下水肿,尿急,尿频,尿道灼痛,点滴淋漓,乳糜尿,脓血尿,砂石尿,或小便失禁,或癃闭,少腹胀满疼痛,腰脊重痛;阴虚证状有眩晕耳鸣,五心烦热,寐少梦多,腰膝酸痛,舌燥咽干,舌嫩红,或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探其阴虚之因,为湿热久蕴,伤及阴津,或误用辛温,或长期服用激素而成。阴虚者,汗、吐、下、利法皆属禁忌,以其重伤阴也。故224条云:“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阴虚与湿热并存者,单纯滋阴则碍湿,单纯渗利则又伤阴,,将滋阴与利湿同冶于一炉,则利水不伤阴,滋阴不碍湿。两不相妨,正猪苓汤独到之处。治疗同时,必须强调饮食宜忌。慢性肾炎反复发作者,不懂忌口为一因也。须知湿热蕴结,为本证之因,晚餐饱食,盲目进补,无疑使湿热益盛。故应以清淡食品为佳,晚餐少食或不食,忌食动物蛋白,亦釜底抽薪之法也。
本方与五苓散,皆可治小便不利、心烦、口渴、发热。其中口渴,小便不利,属水饮停留所致。而发热一症,五苓散证属表邪未净,猪苓汤证属阴虚发热。二证舌象亦明显有别,五苓散证,因水湿较盛,舌淡润滑,苔白而腻;猪苓汤证因津伤液亏,水热互结,故舌质红,苔薄黄腻。【猪苓汤医案】
1. 扁桃体化脓
马某,女,55岁,患糖尿病多年,服降糖西药治疗。血糖检测虽在正常范围,然口咽干燥,思饮欲冷从未休止。今又扁桃体疼痛、化脓五日,微热,不恶寒,鼻塞,咳嗽,痰黏稠成块,颜面、上肢浮肿,头闷,心烦。胃纳可,大便日一行,小便不利,尿检白细胞+。舌淡红,苔白腻,咽峡红赤,扁桃体略大,有白色脓点。寸脉浮,关脉滑。
脉证分析,素日阴虚液亏,消渴思饮,复感风邪,致肺气失宣,通调渎职。肺气失宣则鼻塞咳嗽,邪热壅肺则咽痛腐脓;通调渎职则面肢水肿,邪妨州都则小便不利。因表证尚存,先宜宣肺清热。拟:
桑叶10g杏仁10g 石膏30g 甘草6g桔梗15g蝉衣10g 二剂
二诊:咽痛、鼻塞、咳嗽减轻,扁桃体焮赤。仍水肿,口干思饮,脉不浮而滑。此表邪已去大半,而水肿不退者,其源非尽在肺,乃水热互结也,治当清利水热,伍以宣散益阴。拟: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 各15g 杏仁10g 桔梗15g 三剂
三诊:咽痛止,脓点消失,小便多,水肿减。仍咳嗽,痰清稀,鼻流清涕。胃纳尚可,大便溏,口干思饮,饮冷不适,手足时冷。舌淡红,苔白滑腻,脉象沉缓。
审症析脉,肺气宣,水热退,何以复现阳虚?是药寒伤阳?抑或久病阴损及阳?抑或二者皆有?一时难以断之,唯有是证用是药也。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 各15g 杏仁10g附子10g 三剂
四诊:水肿止,咳嗽减,手足转温,大便成形。以其寒热易变,嘱适寒温,调饮食以养之。
按:该患者对药物甚为敏感,某年扁桃体发炎,余投麻杏甘石汤,当晚通宵不寐,心悸不宁,将麻黄易苏叶,病始得愈。某年,病太阳少阴两感症,用苏叶、杏仁、附子以治,一剂汗出烦热,大渴思冷,改人参白虎汤小剂始解。是诊断、用药之误?从经验观之,体质特殊故也。
2. 小便淋痛
王某,女,29岁,某医院职工。小便淋痛反复发作,已二年余,服龙胆泻肝丸、呋喃妥英时效时不效。昨又犯病,尿频急,色黄赤,艰涩难溺,灼痛难忍。询知素腰脊酸痛,体倦乏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胃纳可,大便调。月经正常,带下色黄,量多稠秽。望其痛苦容貌,愁肠百结,舌淡红,苔薄白。切其脉,沉而细数。诊其腹,松软不痛。
脉症相参,此肾阴虚损,湿热下注证也。单纯清热利湿以治,则利去一分湿,伤其一分阴;而纯以滋阴,则有碍湿热之泄,施治之矛盾,致两年间屡治屡犯,终不愈也。宜滋阴与清利并施,如是则阴虚可复,湿热可去。拟猪苓汤加味:
猪苓10g 茯苓10g 泽泻10g 滑石15g 阿胶10g赤小豆30g白芍15g 甘草10g 三剂
二诊:今日复诊,笑逐颜开。谓服药当晚,尿急、尿痛减轻。三剂尽,痛苦全失。唯仍腰困烦热,眩晕耳鸣,此阴虚一时难复也。 拟:
原方去白芍、甘草,加山药15g丹皮10g,令脤十剂,并嘱少劳多息,以除病根。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