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经络学,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与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共同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发展,与针刺疗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关经络学说的论述,在以论述针刺为主的《灵枢》中记载的最多最详。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经过、联络的道路。‘经’像径路的无所不通;‘络’像网罗的错纵联接。它们以脏腑为基础,分布于周身,通达表理,贯彻上下,互相联系。 经络的内容,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以及三百六十五络和难以记数的孙络等。 经络结构图 经络的作用,总的来说,是机体在正常状况下,进行有规律的生理活动。如果在发生病变的情况下,它又能反映出若干病理现象,同时又是在治疗上发挥药物性能、感受器械等刺激的通路。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篇曾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人体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皮毛、筋肉、血脉等组织与器官,主要是依靠经络在若干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使体内外上下保持着平衡和协调。临症时,如果通过四诊,将所得的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根据它们所反映的部位,对照经络所循行的通路,便可判断某一经或数经的病变,又根据某些药物善治一经患疾的特点,制定了药物归经的法则。如此,医者只要要掌握了经络学说,就可按经取要,或依经取穴来治疗疾病,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药饵内治:例如麻黄、柴胡、葛根三种药,都能治疗外感性头痛。但三种药的性能各有特点,在归经上也各有不同,麻黄走太阳经,柴胡走少阳经,葛根走阳明经。另一方面,由于头痛有的部位有前后两侧的区别,按照经络循行的路线来说,痛的多属阳明。因此,临症上凡遇风寒外感的头痛,就可依据痛的部位来选药,痛在后头项部的可用麻黄;痛在两侧的可用柴胡;痛在前额的可用葛根。 针灸外治:如以上述头痛为例,在循经取穴时,太阳头痛可取手部的后谿、足部的昆仑;少阳头痛可取手部的液门、和足部的窍阴;阳明经头痛可取手部的合谷或足部的内庭。 综合上述,都证明了经络不但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发病机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也是诊断与治疗上的重要。依据《灵枢.经脉篇》曾强调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医门法律》也曾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于此可见,经络贯串在整个理法方药之中,不论内、外、针灸各科,都必须掌握这门学说,以便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二经脉是整个经络系统的主体。凡是属腑而行及四肢外侧面的属阳经,属脏而行及四肢内侧面的属阴经;行及上肢的为手经,行及下肢的为足经。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在胸胁,足阴经交手阴经都交会于此;在头面部,手阳经交足阳经都在于此。 十二经脉经气的运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如此将脏腑、头身、手足都密切连系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十二经脉所运行的血气,是三焦水谷之气,化为精微,上布于肺,然后自肺开始,逐经相传至足厥阴肝经而复注于手太阴肺经的这个整体循环,所以自肺开鈶,是根据血气的来路而决定的。 十二经脉生理循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