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湖南长沙针灸学习分享 / 正文

治疗中风最好的方法针灸-看针灸大师承淡安如何解读

最近在拜读承淡安院士的著作,十分推崇“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何也?凡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即成一种学术。西洋科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东方学术亦能之。而针灸学术之神奥,却有不能言之尽成理者,此由古书晦涩,后人不能通之,非其本身不通也……即须将古书晦涩之理,细加考证……自己明白,使人皆明白,此即谓之科学。” 一、中经络【病因】 风为阳邪,每从表入,由皮肤而入经络。《内经》云:“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少阳,中于背则下太阳。”故风之中人,三阳经络当其冲。 【证象】 形寒发热,身重疼痛,肌肤不仁,筋骨不用,头痛项强,角弓反张,病皆起于猝暴,两脉弦浮,舌苔薄白。 【治疗】 合谷针入3~4分,留捻2分钟。曲池针入5分,留捻2分钟。阳辅针入3分,留捻2分钟。阳陵针入5分,留捻3分钟。内庭针入2~3分,留捻2分钟。风府针入3分,留捻2分钟。肝俞针入3分,留捻2分钟。 【助治】 圣济大活络丹,用陈酒送服一丸。 【预后】 良。 【备考】 《针灸大成·八脉治症篇》:“手足瘙痒,不能握物,先刺申脉,继针膈会、腕骨、合谷、行间、风市、阳陵泉”。又《针灸秘穴篇》:“中风四肢麻痹不仁,针肘髎、上廉、鱼际、风市、膝关、三阴交。”《肘后方》:“治中风莫如续命汤之类,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大艾为良。盖中风者,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闭塞也。灸则唤醒脉道,而气血得通矣。” 淡安按:1925年秋,有徐家基人,急促邀余父去针其弟,谓自田间归,猝然寒战发热,顷刻全身不能动,疼痛甚。余父为针少商、尺泽、委中出血,紫血出渐可转动。又针合谷、曲池、肩髃、阳陵、绝骨、昆仑、环跳、人中,病即减轻。二、中血脉【病因】 风邪入中络脉,血脉为之痹阻而不通,热则筋弛,寒则筋急,因是歪斜不遂之症见矣。 【证象】 口眼斜,或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或左瘫右痪,脉弦或滑,舌白或红。 【治疗】 口眼斜:地仓斜向左者,针灸右面,他穴皆同,针入3分,留捻2分钟,或灸3~5壮;颊车针入3~5分,留捻2分钟,或灸3~5壮;水沟灸3壮;合谷针入4~5分,留捻3分钟,间使灸20壮。 半身不遂,左瘫右痪:百会灸3壮;合谷先针无病一边,后灸有病一边,他穴亦然,针入4~5分,留捻2分钟,灸3壮;曲池针入5分,留捻2分钟,灸3壮;肩髃针入3分,留捻2分钟,灸5壮;手三里针入3~5分,留捻2分钟;昆仑针入3分,留捻2分钟,灸3壮;绝骨针入3分,留捻2分钟,灸3~5壮;阳陵泉针入3~5分,留捻3分钟,灸5~15壮;足三里针5~8分,留捻2分钟,灸5~7壮;肝俞灸5~7壮。 手拘挛或麻木:手三里针3~4分,留捻2分钟,再灸3壮;肩髃针入3分,留捻2分钟,再灸5壮;曲池针入5分,留捻2分钟,再灸3壮;曲泽针3分,留捻2分钟;间使针3分,留捻1分钟,再灸3壮;后溪针3分,留捻2分钟,再灸5壮;合谷针5分,留捻2分种,再灸2壮。 足拘挛或麻木:行间针入2分,留捻1分钟,灸3壮;丘墟针入3分,留捻2分钟,灸3~5壮;昆仑针入3~5分,留捻2分钟,灸5壮;阳辅针入3分,留捻2分钟,灸3~5壮;阳陵泉针入5分,留捻2分钟,灸7壮;足三里针入5~8分,留捻2分钟,灸7壮。 【助治】 黄芪三钱,桂枝一钱,白术一钱,当归二钱。煎汤服。 【预后】 多针灸良。 【备考】 《百症赋》:“颊车地仓穴,正口于片时。”《玉龙歌》:“口眼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左泻右依师正,右泻左莫令斜。”张石顽曰:“凡口之灸地仓,目之斜灸承泣。苟不效,当灸人中。夫气虚风入则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灸。经曰:‘陷下者灸之’。”罗谦甫云:“如人中风后,更有步履不爽者,可刺十二井穴以接经络。”朱丹溪云:“可灸风市、百会、曲池、合谷、绝骨、环跳、肩髃。”《杨氏治症总要》:“半身不遂中风,绝骨、昆仑、合谷、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若针不知分寸,泻补不明,不分虚实,致病再发,当再针前穴,复刺后穴肩井、上廉、委中。又左瘫右痪,三里(手、足三里)、阳溪、合谷、中渚、阳辅、昆仑、行间。若因风痰灌注经络,血气相搏,再受风寒湿气,入内凝滞,致前数穴针之不效,可复针后穴风市、丘墟、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 淡安治锡城北门汤和之君口眼斜症,为之灸地仓、颊车二次而愈。当灸时,病者觉肌肉收引,歪者因此遂正。三、中脏腑【病因】 素多痰湿,体气不充,或有烟酒嗜好,或多恼怒,外邪乘虚直入脏腑经络,即今之所谓脑充血症。 【证象】 口噤不开,痰涎上壅,喉中雷鸣,不省人事,四肢瘫痪,不知疼痛,言语謇涩,便溺不觉,脉或有或无。 【治疗】 口噤不开:颊车、百会、水沟各灸3~5壮。痰涎上壅:关元灸15至数十壮;气海灸10至十数壮;百会灸3~5壮。不语,不知疼痛:神道灸100~300壮。言语謇涩:照“中经络”条“半身不遂”各穴针灸之。 【助治】 真吉林人参三钱,煎汤服,并与黑锡丹一钱,参汤下。 【预后】 多不良。 【备考】 言语謇塞:《百症赋》:“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医宗金鉴》:“哑门风府只宜刺,中风舌缓不能言。” 神气昏瞀:《杨氏治症总要》:“中风不省人事,宜刺水沟、中冲、合谷。各穴针之不效,必系针力不到,补泻不明之故。” 口噤不开:《医学入门》:“以地仓颊车针之。”《杨氏治症总要》:“颊车、水沟、百会、承浆、合谷俱宜刺。”“若风痰壅阻,气血错乱,阴阳不得升降,刺前穴而不效,再针后穴廉泉、水沟。”《灵枢经》:“中风痰声,盛如曳锯,服药不下,宜灸脐下穴,非取诸经穴也。” 孙晏如谓痰涎壅盛,其因不一。或因胃热,或受风淫,亦有因肺气之逆者,故治法亦因之而异。胃热则下阳明,风淫则刺督脉(水沟),因肺热则下列缺。若痰涎壅盛之时,已是真阳欲脱之候,非灸关元,曷克奏效。 【名医治验】 张洁古治真定府临济寺赵僧判中风愈后半身不遂症,刺十二经之井穴以接经络得愈。 朱丹溪治一人中风,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此元气虚弱而受外邪,又兼酒色之过也。以人参、防风、麻黄、羌活、天麻、赤芍、白术等,加葱姜水煎,入竹沥半盏。随灸风市、百会、曲池、合谷、绝骨、环跳、肩髃、三里等以通窍疏风,得微汗而愈。 《医学续篇》:“徐平中风,不省人事,得桃源主簿为灸脐中百壮始苏,更数月乃不起。郑纤云有一亲表中风,医者为灸五百壮而苏,后年八十余。使徐平灸三五百壮,安知其不永年耶。” 范于默自壬午五月,口眼斜,灸听会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穴愈。次年八月间,气塞涎上,不能语,金虎丹腻粉服至四丸半,气不通,涎不下,药从口鼻出,魂魄飞扬,顷刻欲绝。灸百会、风池、左右颊车共十二穴气遂通,吐涎几一碗许。继又十余行,伏枕半月余,遂平。尔后又觉意思少异于常,心中紊乱,即使灸百会、风池等穴立效。 韩贻丰治司空徐元正,风气满面浮虚,口角流涎不已,语含糊不能出喉,两腿沉重,足趑趄不克逾户,脉之曰:“此证非针不可。”遂呼燃烛为针百会、神庭、肾俞、命门、环跳、风市、三里、涌泉诸穴,计二十一针。方针之初下也,以为不知当作如何痛楚。须臾,热气氤氲,不可名状,连声叹绝,以为美效。积久周身之病,一时顿去。 杨继洲云:“曾治某中贵患瘫痪,不能动履,有医何鹤松久治未愈,召余视曰:‘此疾—针可愈。’鹤松惭去。余遂针环跳穴,果即能履。” 淡安按:中风瘫痪半身不遂之症,总以艾灸为愈,以大艾为良。盖艾能温通经络,艾灸有主要穴,即曲池、肩髃、环跳、阳陵泉四穴,频频灸之,自能恢复其原状。余治锡邑薛瑞初之太夫人,年逾耳顺,瘫痪已二年余,就上述之四穴,频频灸之,连续有百五十壮,而竟全愈,步履如恒。伟哉!艾灸之力,诚非其他药石所能及。【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承淡安针灸师承录》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