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技术手段,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本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形象而直观。
针灸学是在阴阳、五行、藏象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吸收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的相关成果,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核心,研究采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针灸疗法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安全绿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针灸学”课程是一门科普型专业课程,面向大专院校学生、中西医专业医生及广大针灸爱好者。 本课程将针灸学重新整合,融会贯通,力求简明扼要地将针灸学的概貌呈现出来。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地介绍了历史悠久的针灸发展史,使学生了解针灸的起源和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第二部从定位、主治和现代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第三部分介绍了针灸的操作方法;第四部分以针灸临床常见病症为引,展示针灸疗法中独具特色的临床思维和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
预备知识
学生如果具有“ 中医基础理论”和“ 中医诊断学”的知识,比较更容易掌握这门功课的知识要点的学习。
授课大纲
第一周 针灸基础理论
1.1.0 针灸基础理论(上)
1.2.0 针灸基础理论(下)
教学内容:绪论以及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二周 腧穴各论
2.1.0 腧穴总论(上)
2.2.0 腧穴总论(下)
教学内容:腧穴的分类、命名、主治特点和规律、特定穴及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三周 经络腧穴总论(一)
3.1.0 手太阴肺经
3.2.0 手阳明大肠经
3.3.0 足阳明胃经
3.4.0 手足太阴脾经
第四周 经络腧穴总论(二)
4.1.0 手少阴心经
4.2.0 手太阳小肠经
4.3.0 足太阳膀胱经
4.4.0 足少阴肾经
第五周 经络腧穴总论(三)
5.1.0 手厥阴心包经
5.2.0 手少阳三焦经
5.3.0 足少阳胆经
5.4.0 足厥阴肝经
第六周 经络腧穴总论(四)
6.1.0 督脉及其腧穴
6.2.0 任脉及其腧穴
6.3.0 经外奇穴
第七周 针灸技术各论(一)
7.1.0 毫针刺法
7.2.0 灸法
第八周 针灸技术各论(二)
8.1.0 拔罐法及皮肤针法
8.2.0 耳针
第九周 针灸治疗各论——头面躯体痛症
9.1.0 头面
9.2.0 面痛
9.3.0 中风
9.4.0 面瘫
第十周 针灸治疗各论——内科病症
10.1.0 内科病症(上)
10.2.0 内科病症(下)
教学内容:眩晕、痿证、癫狂、痫病、心悸、感冒、咳嗽、胃痛、腹痛、胁痛、泄泻、便秘、消渴
第十一周 针灸治疗各论——妇儿科病症
11.1.0 妇儿科病症(上)
11.2.0 妇儿科病症(下)
教学内容: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不孕症、胎位不正、滞产、缺乳、疳证
第十二周 针灸治疗各论——皮外伤科病症、五官科病症、急症及其他病症
12.1.0 皮外伤科病症
12.2.0 五官科病症
12.3.0 急症及其他病症
教学内容:1、皮外伤科病症:瘾疹、蛇窜疮、斑秃、颈椎病、踝关节扭伤、腱鞘囊肿
2、五官科病症:目次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牙痛
3、急症及其他病症:晕厥、内脏绞痛、慢性疲劳综合征、肥胖症、衰老、美容
参考资料
1 《针灸基础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张家维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出版
2 《针灸学》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徐恒泽主编、赖新生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3 《针灸甲乙经》校释(上、下册),山东中医学院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出版
4《针灸大成校释》,医药研究所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出版
5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上、下册),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出版
6 《针灸穴名解》,高式国主编,科技出版社,1985年出版
7 《中国针灸大全》,王雪苔主编,河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出版
8 《针灸学》,梁繁荣、王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