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是怎么回事
在门诊上,有一部分亚健康人群会来找我们中医调理体质。
这部分人群,在主观感受上,有许多不适,甚至有一部分人的不适感非常强烈,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实在不适难忍,他们会去医院做检查,比如验血、B超、CT等理化生等检查,但都查不出异常。
故而这部分人群在医院就诊后,仍然得不到诊断也没有治疗方案。
万般无奈下,她们有些人就会来找我们中医治疗,因为调理亚健康状态,中医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一个活生生的人,从健康状态到患病,尤其是当代社会最为常见的种种慢性病,这种健康到疾病的转变,不是刹那形成的。
但凡要形成慢性病,通常都有漫长的中间过度状态,慢慢从量变形成质变。
为了说明这些道理,过去我写过几篇文章,如《我怎么就生病了呢》《从健康到疾病》。
大多数慢性疾病,都有个发展过程,甚至会有持续十几年的亚健康状态,然后才逐步形成实质性的疾病,出现各种检查指标的异常。
讲些大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我们一起思考一下。
身边很多人在公司体检中发现了二三毫米的甲状腺结节、肺结节,这在今天的都市中是不是相当常见?
然后他们拿着检查报告去医院就诊,大概率接诊的医师会说目前问题不大,定期复查,随访即可。
什么叫随访?
一般就是隔个半年一年去医院复查,如果结节变化不大,或者虽有变化,但没达到需要手术的地步,就继续随访。
等到哪一天,这些结节因为发展速度变快了,或者体积增大到一定地步了,或者形态改变不太乐观了,总而言之,就是符合了手术指征了。那么,恭喜你,可以进行手术了。
这就是目前主流医学对待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亚健康人群在所有人群中占比约75%,要知道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遇到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群,真正身体舒适,身心和谐的人,其实是不多的。
如果是关系到位的朋友,或者酒过半酣,互相吐露心声的动情时刻,并恰巧互相开始讨论起健康问题了,你就会发现,大家身体都不咋地,多多少少,都是这里那里有些不适。
因为亚健康人群,在我们的社会中,其实是占统治级别的存在。
同理,如同那些患有结节的人群一样,大量的亚健康人群,在主流医学的眼光里,都是随访一族。
这又是什么意思?
就是等着呗!等到那天,亚健康慢慢发展到疾病状态了,发展到需要终身服药了,或者总算符合手术指征了。
那时不就是我们伟大的医学总算可以开始发挥它无与伦比的精湛技术了呗!
该吃药吃药,该手术手术,该放疗放疗,该化疗化疗,该移植移植。
Nice,完美!
但细想一下,这种逻辑合理吗?
总觉得哪里怪怪的,聪明如你,有这种心底些些惊恐不安的疑问吗?
长结节了、长腺瘤了、组织增生了、人不舒服了,应该耐心等待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自生自灭吗?
不该去截断这些问题发生发展的趋势吗?
中医有句话,叫上工治未病。
这个未病,指的是病的萌芽状态,是病初初显露,但没到形成具有重大破坏力的趋势之时。
指的是把问题尽量掐灭在萌芽状态中。
在传统的说法中,这叫调理身体。
为什么叫做“调理”?
因为当下的问题,只是些小恙,只是些轻浅之疾。
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调理亚健康状态。
看中医的人群,绝对是女性的天下,男性的就诊人群,据我观察,不到女性的三分之一。
女性相对而言心思细密,无论是遇到生活上的阻力也好,还是工作上的逆境也罢,相对男性而言,会找些小姐妹倾诉,释放些压力,获得些慰藉。
同样的,在健康状态上,女性也比男性敏感的多,察觉到些许不适,往往都会去就医,无论是去看西医还是中医,其就诊意愿上的主动性,就诊频率,诊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等各方面,都要比男性积极太多太多。
所以女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机都会比男性好。
男人得重病爆病的概率绝对高于女性,男人大多喜欢死扛,男人去医院,那都是不得了了,实在扛不住了。
通常的亚健康,有点身体不适,只要扛得住,他们大多是不会当回事的。
从中医的理念上说,推崇“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让疾病发展到胶固深重的地步。按通俗点讲就是主张病从浅中医。
我举一些在门诊常见的例子:
比如突然自觉心跳过快,心里一下子感觉空落落的,心悸、心慌、患者主观上觉得心里荡的慌,有些患者会说像在做贼一样,然后查二十四小时心电图,查心超,验血查心肌酶谱等生化指标,甚至做冠状动脉造影,都没有异常。
接诊医师通常也不会给用西药,因为诊断不明确,且药物副作用大,用药反而得不偿失。大多让患者随访,或者开些中成药让患者服用,碰碰运气。
比如说有不少女性痛经,疼痛剧烈,甚至会恶心呕吐,这在妇科门诊中并不少见,去查妇科B超,激素水平等等检查都无异常,这些女性,往往只能每个月服用几天止痛片,应付了事。
再比如说,有不少女性,长期尿隐血,十几年如此,有些甚至几十年如此,身体无不适感受,整个泌尿系统查不出任何问题,肾穿检查损伤又太大,即使肾穿后得到病理诊断,也没有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通常也就随访了事。
还有病因不明的眼球胀痛,眼科内科检查殆遍,病因不能明确,这其实就是疾病的前驱期表现,亚健康的一种,在去年遇到了三例这样的患者。
其中一位是初中生,他在眼球胀痛发作时,难受的一二天都不能去学校学习,并且隔三差五会发作,对他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困扰。
我记得我高中的一位同桌,和这位初中生一模一样,眼球胀痛,连着前额,发作时,一整天都趴在课桌上,实在撑不住,就找老师请假回家休息去了。
当年,我看着同桌如此痛苦,就非常惊奇,他被此问题长期困扰,各大医院看遍,就是查不出所以然来。
后来我学了中医,懂得了这些问题的治法,其实中医对这些问题,有丰富的治疗方法,只是中医式微,且治疗方法需要因人因病制宜,用药选方会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调整,不同于一种病一种药的固定格式。
因为这些辨证论治的逻辑很难被标准化流程化,所以很难宣传。
再加上主流医学并不认为这些问题是个“病”,你中医治了个什么呢?就是解决了患者的一个不适症状而已。
很多人可能觉得医疗就是治病的,什么病都搞不清楚的不适,是怎么回事?
其实无论是亚健康还是疾病,患者通常都会觉得不适。都希望得到医学的帮助,这是客观现象吧?这一点是不是客观需求?
而且引起人群不适的最大占比人群是亚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占比75%,疾病人群仅20%。
可以说服务广大的亚健康人群,才是医疗最为重要的重头戏。
如何处理亚健康人群的不适,处理好他们的痛苦,才是医疗最应该用力的地方。
再者,亚健康这个处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阶段,才是真正制敌于先的妙手。
回过头讲,明明发现身上存在隐患,有结节了,虽然没到手术的地步。明明心悸,心慌了,但心脏还没到实质性损伤的地步。明明容易反复感冒咳嗽,但还没形成慢性鼻炎咽炎等顽固的慢性疾病的地步。为什么不提前调整他们的身体状态呢?
难道就应该随访到需要手术的时刻吗?
中医的治未病是多么先进的理念,您仔细琢磨琢磨?
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以亚健康人群为高占比的主流社会环境中,您说中医行业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最近这二三十年,国泰民安,上海人是出了名的不关心政治,不关心政策,没头没脑的过过小日子,区长是谁市长是谁都搞不清楚的人大有人在。
留心日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身边的一切,变化倏忽,但没有让老百姓觉察到惊涛骇浪,也没有感到什么地动山摇的大动作,我们的生活却扎扎实实的逐渐安康富足。
在多少国家,这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是会“调理”的大国手才有的手段,我们眼中只有和风细雨,阳光明媚。但一定有人为我们挡下了风雨,为我们负重前行。
当年苏联的执政者不懂得调理之道,想一通手术,一刀解决问题。
可惜,慢性病,亚健康,你非要懂调理不可。
否则您就要品味“故国不堪回首”的惆怅忧伤悔恨了。
有人戏谑我们中医,只能调理调理而已。
其实他不懂,中医也能治病,虽非万能,我个人认为中医也有不少短板,仅从治病的角度讲,中西医是各有千秋。
如果是亚健康问题,那中医绝对是一骑绝尘的存在。
那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格调。
调理,是特有的医疗理念医疗逻辑下的产物,发于机先,一旦有征兆,要后发先至。
这中医最精华的妙手,她妙不可言。
且大多问题,正需调理,亦唯中医能之。
亚健康阶段,是生命变化过程中的关键枢纽,是兵家必争之地。
对亚健康束手无策的医学,肯定是不完整的,在医学理念认识上肯定是有重大逻辑缺陷的。
这绝对是需要我们医疗从业者认真审视的领域。
有些亚健康,也会让人生不如死。
待到不少机械科学主义者,切身感受所谓前沿科技捉襟见肘的边界时。
是不是也要“调理”一下了呢?
END
▼往期精彩回顾▼
谈谈过敏性鼻炎
谈谈体质问题
一张止咳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