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阴虚胃痛”治不好?因为没有用“酸甘化阴法”呀!
:今天学习“酸甘化阴法”的理论基础与辨证要点。
酸甘化阴法,主要就是将酸味药与甘寒药复合配伍,以达到加强养阴生津的目的。
这一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温病及内伤疾病表现为阴虚的证候,功能滋助五脏之阴,而尤以养胃阴为其特长。
吴鞠通说:“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这为用酸甘化阴法提供了理论根据,并指出其主要作用是滋养胃阴。
根据实践体会,温病后期恢复阶段,某些久患胃病的人,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等,往往因胃阴被耗,津液虚少,不能濡润胃腑,融化水谷,而致胃的受纳、腐熟失常,胃气通降不利,反映出胃阴虚的系列症状。
此时若予辛香醒脾健胃之剂,不但胃纳少无好转之机,且因药性燥热,反而愈益耗伤阴液。
若从其病理表现着眼,采用酸甘化阴治法,每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这说明,在异病同治的理论指导下,酸甘化阴法对多种疾病表现胃阴不足证候者,在临床上有其一定的实用价值。
01 药义分析
酸与甘合,不但可以加强养阴的作用,而且还能化阴生津。
因为酸能敛阴生津,甘能益胃滋阴,酸甘配伍,一敛一滋则可两济其阴。相互合用,更能促进脾胃生化阴液的功能,即酸得甘助而生阴。
同时由于某些酸味与甘味药具有“酸先入肝,甘先入脾”的特性,因此,酸甘化阴法尤以养脾胃津液和补肝阴为其特长。
具体地说,酸味药入肝而能补肝、敛肝。
凡肝虚而致厥气横逆,予疏肝理气药不效者,则应从《金匮要略》“夫肝之病……补用酸”之意,用酸味补肝之品,敛其横逆之势,也就是根据“肝以敛为泻”的理论指导,用酸敛药补中寓泻,补肝体而制肝用。
《内经》说 “肝欲酸”,又说“以酸泻之”,即属此意。
另一方面,酸味能开胃气,少用之,每能健胃开食。从临床观察,似有促进胃液分泌增加的作用,尤其对胃酸缺乏所致的消化功能不良更有直接助益。
甘味药入脾而能补益脾胃,有甘缓养胃之功,故《内经》说:“脾欲甘”,“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
如中虚、肝气盛而乘胃者,尤当用甘味补脾养胃之品,培中以缓肝。
另一方面,甘味药能缓肝急,因肝为刚脏,其性苦急,若表现肝气横逆或上逆,根据《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治疗应采用甘味药以调肝缓急。
由此可知,某些甘味药有补益脾胃和缓肝的作用。
如上所述,说明阴虚胃痛,病涉肝胃两经,肝胃相互影响同病,须用酸甘复法者,当选用入脾胃和肝经的酸甘类药,补养肝胃之阴。
根据肝胃两者病理变化的主次,治疗的具体目的要求而有所侧重,欲补肝者当用酸味为主,欲缓肝者当用甘味;欲补脾胃则当用甘味为主,欲开胃气则应佐用酸味之品。
02 辨证要点
凡阴虚胃痛,久延不愈,反复发作,脘部痞胀隐痛,
或觉灼热而痛,噫气,干呕,泛恶,食少乏味,或嘈心如饥而不欲食,或以进食酸味和甜味为舒,
口干,口渴,大便多见干燥,面白形瘦;
苔薄欠润,或舌干质红,苔少无津,脉细或兼弦、兼数而无力,表现轻重不同程度阴虚证候;
经投甘寒滋养胃阴之法,而胃阴仍然难复,症状改善不著者,则当采用酸甘化阴法进一步治疗。
阴虚胃痛虽然以胃阴不足为其主要特点,但往往可以发生错综兼夹的病理变化,一般常见的兼症有二:
1. 胃阴不足,兼有虚火,此为气郁化火,或胃热内蕴,久而伤阴,亦可在阴虚的基础上导致火旺。
2. 气阴两虚,此为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而致津气俱虚。
在脏器关系上,则每易与肝相互影响同病,或为肝经气火久郁,横逆犯胃,灼伤胃阴,因肝旺而致胃弱;或因胃虚津伤,肝少滋荣,肝气乘客于胃;甚则肝阴胃液俱伤,或见肝阴与胃气两虚的错杂情况。
03 临证应用
.....
注:具体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周仲瑛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8年7月。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脾阴≠胃阴,二者治疗有差异
脾阴虚怎么办?不能一“胃”到底哦~
你知道吗?阴虚证的治疗有6条禁忌,2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