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理论与“医学”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理论与“医学”
:祝福关注肖相如频道的小伙伴们国庆节快乐!我们一起用这个假期,轻松、愉快地跟着李心机先生复习中医的“气”理论的源流与内涵吧。

中医学理论中关于气的学说,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但是在中国讲气,首先是哲学的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中医学,它的气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既是一脉相承,而又有自身的特点。

1

医学的气源于哲学的气。

哲学是研究世界本原的。世界本原是什么?

西方古代哲学认为是有固定形体的物质或原子,而中国古代哲学则认为是无固定形体的流动的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概念形成得很早。

原始的气,作为观念是从“云气、水气、烟气以及人的呼吸之气概括出来的”(张岱年先生语)。

《说文》:“气,云气也,象形。”

从云气以及与云气有共同形象的水气、烟气等自然现象抽象出气的概念,主要是依靠观察的方法,是建立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

这种“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是确立气概念的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决定了气概念从一开始形成就是一个多相式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难以确定,内涵所包含的成分难以穷尽,外延的轮廓难以廓清,因此造成了气的涵盖面极广。

2

那么,这样的一个气在哲学上它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关于这一点,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大纲》)有一段极精辟的概括:“中国哲学中所谓气,可以说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

“气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构成一切物类的原始材料。中国古典哲学中表示具体存在的概念有二,一是物,二是气。物指一个一个的东西”,“而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谓之气。”

“气的观念与西方唯物论的主要观念‘原子’有很大的不同,原子是一个一个互相分别的,具有分离性,‘气’具有连续性”, “气具有流动性,含有内在动力。”

3

中医学的创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密切联系。

一方面,中国古代医学的观察和实践所形成的关于对气的理解,对中国古代哲学中作为观念的气的形成曾经有过某种启示;另一方面,哲学中关于气的学说对医学理论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的气对医学渗透入微,融汇贯通。

这种打着哲学烙印,时时散发哲学气息,而又不同于哲学之气的医学中关于气的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先秦时代,哲学家对宇宙的理解是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整体。

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古代哲人的视野中,和天地同样都是气构成的,都是气存在和变化的形式,天地人的变化,也就是气的聚散升降运动的结果。

早在西周时代,伯阳父就用天地之气的变化解释地震的产生,指出天地之气,应不失其序,若“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

《管子内业》则认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在中国古代先哲那里,离开气,就难以认识世界,不论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生命活动这一最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古人眼中,是何等的神秘!是何等的变化莫测!

因此,中国古代哲学把灵与肉、生与死作为自己重要的思考对象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许多古代哲学文献中,都有关于气与人体,气与生命的论述。

例如《国语周语下》有云:“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气在口为言,在目为明,言以信名,明以时动,名以成政,动以殖生。”

《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管子枢言》则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4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与人体、气与生命关系的论述成为古代气学理论对医学渗透的先导,构架起气学理论从哲学向医学渗透的桥梁。

气,一旦越过这个连接点,它已不再是纯哲学的范畴,尽管它可能仍带有哲学的印记,但,从本质上说,不再是哲学的气,而更突出了医学的特点。

在医学理论中,气与血、精、神并列,如《灵枢本脏》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把气与血、精、神并列,说明了中医学中气的最一般的意义。医学中的气源于哲学的气,但,医学中的气已经不同于哲学的气了。

“医学的气”与“哲学的气”有何不同?
且听明日分解!

注:本文选摘自《<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9.03。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博大精深,对中医本身来说,是祸,还是福?
实实在在谈“气化”
中医所说的「气」到底是什么?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