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穴位知识 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之睛明穴

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之睛明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循行

足太阳膀胱经部分:起自目内眦睛明穴,循行攒竹穴、曲差、五处穴,上额交颠,入承光穴,循行通天穴,至此有别支交足少阳胆经。

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阳胆经。

其支者从通天穴入络于大杼穴,从大杼穴循行肩髆内风门穴,再循行肺俞穴,挟脊抵腰中厥阴俞穴,再循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络肾。从肾俞穴循行气海俞,从腰中下挟脊大肠俞,再循关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穴,别行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等穴。

其支者从又复上肩膊内,从附分穴循行贯胛魄户穴,再循行挟脊内膏肓、神堂、噫嘻、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等穴,过髀枢秩边穴,再循髀外从后廉承扶、殷门、浮郄、委阳穴,下合腘中委中穴。从委中穴循行合阳穴,下贯臑内承筋穴,再循行承山穴、飞阳、附阳等穴。从附阳循行出外踝之后昆仑穴(经穴),再循行仆参、申脉、金门等穴。再行本经之京骨穴,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指外侧之至阴穴。

足太阳膀胱经行入跖骨末端之至阴穴后,即交于足少阴肾经。

《中医大辞典》:足太阳膀胱经自内眼角(睛明)起始,上向额部(神庭),在头顶与督脉相会(百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直行的主干,从头顶入颅,联系脑,回出来从后项部左右分开向下,一支沿着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由此深入,沿脊柱两侧的肌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夹脊继续下行,通过臀部,进入膝腘窝中(委中)。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后项向下,自肩胛内缘,直至肩胛下面,夹着脊柱向下,经过髋关节,沿着大腿后面下行,在腘窝中与前支经脉会合。由此合而下行,通过腓肠肌内,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跖骨粗隆(京骨)到足小趾外侧末端(至阴)。脉气由此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主治概要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疾病:癫痫、头痛、项僵、腰背疼痛、眼病、股关节屈曲不利、弯膝时腿肚疼痛、痔疮、疟疾、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目黄、鼻中流涕或血等疾病。

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腧穴
睛明穴

【出处】《针灸甲乙经》: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眦痒痛,淫肤白翳,睛明主之。

【定位】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

1、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
2、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
3、心悸、怔忡。

【应用】

睛明穴有泄热明目,祛风通络。

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夜盲,色盲,目视不明,目翳,眦痒等,现代又多用睛明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视神经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急性腰痛等。

睛明配合谷、风池,有清热疏风的作用,主治结膜炎,目痒。
睛明配肝俞、光明,有调肝养血的作用,主治夜盲,色盲,近视,散光。
睛明配风池、四白,治疗近视。
睛明配合谷、光明,治青光眼。
睛明配太冲、肝俞,治夜盲。
睛明配风池、太阳、攒竹、阳白,治目赤肿痛。

睛明穴是治疗所有眼病的关键穴位,按摩时用拇指指端按揉睛明,每次双侧同时按揉2分钟左右。

睛明穴禁灸。

【文献】

《针灸甲乙经》: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眦痒痛,淫肤白翳,睛明主之。

《针灸大成》: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痛从内眦起者,刺睛明、攒竹,以宣泄太阳之热。

《针灸大成》:主小儿疳照,大人气眼冷泪。

《医宗金鉴》:睛明、攒竹二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翳眦痒,雀目诸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攀睛,翳膜覆瞳子,恶风泪出,目内眦痒痛,小儿雀目疳眼,大人气眼冷泪,视物不明,大眦胬肉侵睛。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编辑|香薷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