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医案,专治咳嗽
导语:
《叶氏医案存真》乃叶天士家传验案,其辨证之精,用方之巧,较 《临证指南医案》尤多神奇之处,可谓医案中之精华,后世医者习之范本。
彭宪彰对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学术思想的研究造诣颇深,他从《叶氏医案存真》的验案中于个人有所体会者选出一百案,引用《内》、《难》、 仲景及汉代以下诸名家之说,以及《临证指南医案》等文,融会己见,用浅显文体,加以疏注、解释,畅发其中奥义,以资后学借鉴。其中还穿插彭老平时利用叶氏之方法治病而收效显著的典型病案,可谓相得益彰。
养胃阴,治咳痰欲呕
〔原文〕脉软,咳痰欲呕,饥时甚。虽是时邪未清,高年正虚,理宜养胃阴,《金匮》麦门冬汤。
麦冬 人参 半夏 甘草 粳米 大枣
〔疏注〕高年脉软,知正气已虚;咳痰欲呕,知肺胃之气上逆;饥时甚者,知胃阴虚无以供养于肺。《素问五脏别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今从本案观之,《素问》之语,信不我欺。虽是时邪未清,然以高年正虚,用《金匮》麦门冬汤以养胃阴为主,真可谓治病必求其本者矣。
〔方解〕此乃手太阴、足阳明经之药。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于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按语〕《金匮要略》说:“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今叶氏善会文义,借用此方治高年正虚,脉软,咳痰欲呕,饥时甚之证,真合拍也。
附:验案一例
曾某,女,35岁,成都市前进家具厂工人。1968年5月25日初诊。
主诉:咳嗽已10余天。10天以前,因感冒发现恶风,自汗,咳嗽,在外服中药数剂,效不显,因来就诊。
现症:头昏胀,微恶风,自汗,胸闷,干咳而呕,每咳则小便自遗,气短,口微渴,大便秘结,舌苔白黄欠津,质微红,脉细近数,月经提前三天,色正常。此系外感风邪,肺气阴虚夹痰之证。
治宜疏风解表、补气养阴,佐以祛痰之法,用麦门冬汤加减。
麦门冬12g,明沙参30g,法夏10g,生甘草6g,粳米30g,前胡6g
5月28日二诊:服上方两剂后,头已不昏胀,不恶风自汗,咳时小便自遗好转,大便已畅通,舌苔脉象同前。原方去前胡,再进5剂。俟后随访病人,自诉服上方以后,诸症痊愈。
〔按语〕
本例见头部昏胀、微恶风、自汗,乃外感风邪之象;干咳无痰、大便秘结,乃肺燥伤阴之征。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肺阴伤,必累及大肠也。肺有燥痰,故胸闷、咳时欲呕;肺之气亦虚,故气短;且上虚不能制下,故每咳则小便自遗。至于口微渴、舌苔白黄欠津、脉细近数,亦即阴虚所致。
用麦门冬汤,改人参为明沙参,气阴双补,配麦门冬,以润肺养阴。用生甘草、粳米以清热,用法夏以祛痰。法夏配麦门冬、明沙参,则燥不伤阴,滋而不腻。去大枣者,因大枣补脾益胃,本例之病主要在肺,不似叶氏前案之饥时咳甚,病在于胃,故去之。
本例与叶氏前案之症,一病在胃,一病在肺,用麦门冬汤俱效,可见麦门冬汤,既能养胃阴,又能养肺阴,然总不离乎兼有痰者,方可用全方以治咳嗽。
名家简介
彭宪彰(1917—1989),又名德锡,四川省仁寿县人。著名中医内科学家。出生于中医世家,功底深厚,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内科杂病,辨证灵活,善用经方,每于平凡之中见奇效。其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遗尿的经验,被誉为活用经方的典范。
本文来源于《彭宪彰叶氏医案存真疏注》。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彭宪彰叶氏医案存真疏注》,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描可直接下单)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文字摘自《彭宪彰叶氏医案存真疏注》,由中医出版整理发布,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口臭辨清病机,可以各个击破
● 遇上这样的老师,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