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孩子,有诉求,请你明说

孩子,有诉求,请你明说
引子:文章写出来,有小伙伴说:“题目不太好,语气有点强硬。建议改一个。”但果爸认为,在一些影响孩子终身的重大问题上,老爸的强硬和坚定还是有必要的。接下来,果爸还要写一篇《孩子,有困难,请先闭嘴!》
有时候果果会说:“爸爸,我饿了。”

我会说:“嗯,我知道了。”
或者他说:“爸爸,我冷。”
我也会说:“嗯,我知道了。”
但是我就是不采取行动,不马上去给他找吃的,或拿衣服。这也许就是男人带娃的通病吧。指一指,拜一拜,毫无积极主动性,毫不善解人意!
但我是故意的,我只是希望他能够说出他的具体意图:想吃什么东西,或想穿什么衣服。

如果说一句饿了,就要父母去猜他想吃什么,再给他拿过来,是不是有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意味呢?
这就是惰性了,不仅仅是行动方面的惰性,而且是思维方面的惰性。
孩子的这种惰性,都是善解人意的父母惯出来的。看似对孩子无微不至,实际上,你取消了孩子思考和行动的主动性。

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过于善解人意。否则:
第一,是带来孩子表达的惰性。
孩子才说饿,你就知道他想吃啥,他也就不用说他想吃啥了。长此以往,孩子就不会认真去表达自己的意愿了。所以,一定要训练孩子认真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想做什么,想要什么,要表达得一清二楚。这样对他终身都是有好处的。
很多人不懂表达,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少说了一句话,导致对方把事情做砸。可能他潜意识里感觉对方应该会明白他的意思,也就懒得说了,或者不好意思说,但是对方可能就真的不明白他的意思,或故意装糊涂。倒是有些罗里吧嗦的人,当上了大领导,其实这因为他善于表达,把话说得非常到位,而且不厌其烦。这其实是人的一种能力。
所以,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养成明确的表达的习惯。

第二,是带来孩子思考的惰性。

冷,或饿了,只是状况。不要满足于对状况的陈述,还要学会给出应对的方案。比如,饿了,是拿点饼干吃呢?还是喝点儿芝麻糊?还是过去跟奶奶商量一下,让奶奶早点儿开饭?
无论是哪一种解决方案,都要他自己去设计,去选择。
现在有很多人,遇到困难,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去解决;或者心中有很多方案,却不敢抉择,只能蹉跎不前。其实,当生活需要你做出抉择的时候,无论选择什么,都远远胜于原地不动。如果孩子缺乏抉择方面的训练,从小就被父母帮着做选择,往往会出现这种状况。
第三,是带来孩子行动的惰性。
哪怕是饿了,这么个小事情,你给出了方案,也是要自己去实施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疑问,可以明明白白说出来,跟父母商量;有困难,也可以具体地说出来,向父母寻求帮助。
而现在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小孩大多是在那里不动,光说不做,甚至责怪父母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好。这就不是健康的亲子关系了。一个善于表达、积极思考,而且能够积极行动的孩子,你跟他沟通起来就会非常便捷,非常愉快。
不然的话,孩子越长大,你就会发现跟他沟通越困难,因为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愿思考,不愿动手,又不愿意完整清晰地说出来。他只能通过生闷气,或者无休止的调皮捣蛋,来引起你的注意,企图让你猜到他的意图。
再大一些,有的孩子还可能通过故意把自己的事情搞得一团糟,甚至自残,来获取他人的主动帮助。反正就是不会自己用行动解决问题,也不敢用语言表达求助于他人。
而这时候,孩子的意图,你是不容易猜到的。你会越来越琢磨不透他,这就坏了。

有些精明强干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却不善于表达,这就是因为他们太过于善解人意,太有主见,太有行动力,他们强大的光环给孩子制造了一个舒适区,在这里,孩子不用思考,不用行动,甚至不用表达,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这些能力。从这个角度看,男人带娃,没有那么无微不至,甚至有点儿或有意或无意的不靠谱,对孩子还是利大于弊的。

看看小朋友的奇葩表达吧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