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秦伯未:外感咳嗽的辨治方法

秦伯未:外感咳嗽的辨治方法
外感咳嗽是因外邪引起咳嗽,因此应属于外感病的兼证之一,当然有时也有以主症出现的。

一、辨证

一般外感咳嗽,先有喉痒,随作咳呛,痰浊逐渐增多。或同时伴有鼻塞流涕,或恶风头胀及轻微发热,也有是恶风头胀,鼻塞流涕,一两天后开始喉痒作咳。咳嗽繁剧时能使声嘶音哑,精神疲困。

由于外邪的性质不同,有偏于寒的称为“风寒咳嗽”,偏于热的称作“风热咳嗽”。初起症状相似,主要是辨别痰浊和兼症。风寒咳嗽痰白而稀,咯吐痰利;风热咳嗽浓痰色黄,不易咯吐,常兼口干、咽痛等症。此外还有一种“秋燥咳嗽”,多发于秋初燥气流行季节,干咳无痰或痰如黏胶难出,伴见鼻干、咽干、唇燥、咳甚胸痛等症状。

外感咳嗽的脉象多为浮滑,夹有燥热者则带有热的数象,但初起和轻浅的不明显。舌苔在风寒多薄白,风热多薄黄,燥热则舌尖多红。

二、用药

外感咳嗽即由外因为主因,治法应以祛邪为主,病位在于肺,便应宣畅肺气,故总的治疗法则为宣肺祛邪。

1.辛平宣肺法

适用于外感咳嗽初起,风寒或风热证象不明显,用此平剂宣肺化痰。

炙麻黄2.4g,炒牛蒡6g,光杏仁9g,象贝母9g,化橘红9g,炙甘草2.4g。

这是三拗汤加牛蒡、贝母、橘红,增强宣肺化痰的力量。喉痒甚者加胖大海4.5g。

2.辛温宣肺法

适用于风寒咳嗽痰多、恶寒,或伴低热,宣肺化痰的同时有发汗解表作用。

紫苏4.5g,炒牛蒡6g,前胡4.5g,清半夏4.5g,陈皮4.5g,光杏仁9g,苦桔梗3g,炒枳壳4.5g,生姜2片。

这是杏苏散加减。紫苏入肺经兼入脾经,疏散风寒之外又能芳香化浊,故宜用于外感风寒而痰湿较重之证。方内亦可加麻黄,或在辛平宣肺法内加桂枝3g、生姜2片,也能转变为辛温性质,便是麻黄汤加味了。

3.辛凉宣肺法

适用于风热咳嗽伴有口干或低热,具有祛风、清热、化痰三者的效能。

薄荷3g,桑叶4.5g,蝉蜕3g,光杏仁9g,象贝母9g,连翘6g,苦桔梗3g,生甘草2.4g。

这是桑菊饮加减。风邪重者加防风4.5g;内热重者加黄芩4.5g。本病最易引起咽喉红痛,方内虽有甘桔汤的成分,还可同时加射干2.4g。

4.清燥宣肺法

适用于秋燥咳嗽,疏邪之中照顾润燥,不同于清热。

炒香豉9g,桑叶4.5g,前胡4.5g,南沙参4.5g,瓜蒌皮9g,焦山栀4.5g,干芦根9g,甜苦杏仁各4.5g。

这是桑杏汤加减。秋燥系一种新凉,与一般所说的燥热有别,《温病条辨》上明确指出:“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因有燥热现象,故佐清润,重者亦可加麦冬、连翘。但与清燥救肺汤的性质又有很大差别。

5.辛润苦温宣肺法

适用于外感咳嗽日久不愈,或稍减复剧,喉痒咳嗽不利,甚则气短面红。

荆芥穗4.5g,苦桔梗3g,炙紫菀4.5g,炙百部4.5g,白前6g,陈皮4.5g,炙甘草2.4g,枇杷叶9g。

这是止嗽散加味。能散外邪,顺气豁痰。目的仍在宣化,不同于一般止咳剂。

秦老说,以上处方的用量,可根据病情轻重及患者年龄和体质斟酌增减,但从一般来说,不需要而且也不宜过重。

三、验方

外感咳嗽病浅易治,有些简便治法和民间单方也能收到良好效果,例如:

1.伤风喉痒作咳,用胖大海两三个泡饮,兼有喉痛者加西青果2个。

2.风寒咳嗽伴有恶寒头痛,用紫苏6g、生姜2片,煎饮。

3.喉痒咽干,咳嗽不爽,用白萝卜或青萝卜煎汤,亦可生食。

4.秋燥咳嗽,用生梨1个,挖去心,纳入炙麻黄3g、川贝母6g,蒸食。

四、提示

外感咳嗽是一个常见病,亦须正确诊断和早期治疗,以免久咳伤肺。

治疗外感咳嗽,必须掌握宣肺祛邪的原则,如果见咳止咳,反使咳不爽而拖延增剧。但不宜过于宣散,否则亦使肺气受伤,咳不易止。

服宣肺药后须注意避风,伴有恶寒低热的应使微微汗出。并忌食鱼虾腥味,防止刺激增咳。

诊治外感咳嗽,主要是分辨外邪的性质,一般初起用药不宜偏凉,凉则邪不易散。同时须与其他病证鉴别,如小儿麻疹初期类似风热咳嗽,老年痰饮病往往受寒咳剧,均不可误作一般外感咳嗽去治疗。

外感咳嗽可能兼夹其他病证如腹痛泄泻之类,或两者同治,或分别先后缓急治疗。有些药物如杏仁等有润肠作用,不宜用于咳兼泄泻者。还有体弱的感受外邪即易咳嗽,及有些患者在某种病证上又受外邪而咳嗽,均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去辨证治疗。

外感咳嗽与感冒有共同之处,亦可互相参照。

【本文选自《秦伯未临证经验集粹》,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凤岐,吴大真。编辑整理。】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