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传承】“五事”与医道——从《孙子兵法》看中医

【传承】“五事”与医道——从《孙子兵法》看中医

本刊特色栏目长期征稿。

原文标题:《孙子兵法》“五事”与医道
文/冯云霞,朱旭,张欣‖来源:

前言
春秋时期成文的孙子兵法一直被后世奉为圣典,其蕴含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医理论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就《孙子兵法》中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原则,比照探讨了中医医道的相关内容,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的一员大将,2500余年前著《孙子兵法》,其文言简意赅,其寓意博大精深,后世将其奉为“兵经”和“武经之冠”,对工商管理、市场经济、政治斗争、情报竞争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2000余年历史的中医学体系的形成,包括以后的发展都与《孙子兵法》相关,《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五事”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医学。

《孙子兵法》要言不繁,一开始就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处的“兵”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为名词,指军队、士兵、兵器等与战争相关的人与物;另一为动词,指发动战争、参与战争。这些都是国家大事,关系到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一定要考察清楚。而病者,包含疾病和病人两层意思,关乎身体健康和民族繁荣,不也是人之大事,医之焦点吗?同样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关注。关于怎么做,《孙子兵法》中接着就提出了“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强调战争的胜负与“五事”相关,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1],这放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仍然适用。

◆ ◆ ◆ ◆ ◆


所谓“道”者,是指兴兵有理,出兵有道,因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孙子兵法火攻篇》)。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战争决策者的选择十分重要,获益和风险要考虑清楚,需慎而又慎,万万不可一时冲动,怒而兴军、愠而致战,开弓没有回头箭,战争一旦开始,局势可能就不好控制了,士兵的伤亡和国家的存亡可能就在这一念之间决定了,故战争应是“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孙子兵法火攻篇》)。孙武站在战略高度提出的这种关于战争的态度被称之为“慎战”,这种思想与医家的慎药思想如出一辙。清代医家凌奂曾经写了一本书,名叫《本草害利》,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详细地列出了每一味中药的利害,强调了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凌奂说到:“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于前,不顾其后也……遇证则慎思明辨……辨证不明,信手下笔,枉折人命。”认为凡是药物都具有两面性,不可只见其效不见其弊,选择时需权衡利弊,慎思明辨,方才不会犯如战争中顾头不顾尾的错误,同样的道理王肯堂也在其著作中提到过:“人有生,必有死,万物之常也。然死,不死于老者,万物皆然。而人为甚,故圣人悯之,而医药兴,医药兴而天下之人,又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药矣”,可见医者用药切不可大意,药害可胜于病害,面对复杂的病情,切记形方智圆,胆大心细,避免药害伤人[2]。所谓的药害,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辨证不明,选药不当,如胃脘痛的实寒证误用小建中汤,从而出现误治,这在《伤寒论》中有许多举例;另一层是指不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长期大量服用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如前一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首乌事件,还有之前日本出现的小柴胡汤事件。故医者用药,不可随性为之,需选药得当,疗程得当,慎之又慎。

“慎战”还有一重意思是“先为不可胜”(《孙子形篇》),“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兵法九变》),是说对于战争,要做到有备无患,这样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疾病,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3]已经将战备国防反恐与预防疾病联系起来,强调了“防重于治”的重要性,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中医里面的“治未病”,主要提倡未病先防,这与西医的三级预防有共通之处。对待疾病,需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疾病发生之前,或者刚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及时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激发和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阻止疾病的发生,这种预防思想暗合提前做好各种“不可胜”的准备措施之意,层层防守,严阵以待,正气存内,邪不易干,正气充沛,驱难深入,如此这般,医者、患者便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长胜不败。

另外,“道”还指“民与上同意”[4],讲的是君民一心,共同抗敌,如果一场战争,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可,是不可能取胜的。放在医学上,则是指患者的依从性,医患同心方可祛病。古代名医扁鹊有“六不治”之言,《内经》里也提到:“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对于那些不讲道理、轻身重财、讳疾忌医的人,或不遵医嘱、姿意妄为者,这样都会耽误病情或治而乏效。任扁鹊仓公再世,亦不可治也。

◆ ◆ ◆ ◆ ◆


天 地
所谓“天”“地”者,主要是指时机和地势,只有顺势而为,天时地利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中医讲究因人因地因时的“三因制宜”,二者似有共通之处。针对敌情,《孙子兵法》十分强调战略战术的灵活性,作战计划需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孙子兵法虚实篇》就提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以水势无常类比战争的局势变化,强调顺势的重要性。《孙子兵法九地篇》进一步提出:“践墨随敌,以决战事。”讲究的是战略部署的制定需要根据敌情调整,顺应天时,掌握地利,敌变则我随之而变,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医治患者,不同的患者体质不同,不同的季节气候不同,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这些都是医者慎思明辨的内容,也是处方用药时需综合考虑的因素,如虚不受补之人不可妄用补法,如秋日用药谨防过燥,南方一带湿热,酌加清热利湿之品等,结合病情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医疗措施[5]。

◆ ◆ ◆ ◆ ◆



所谓“将”者,兵法上指将帅的才能。明朝褚澄说:“知其才智,以军付之,用将之道也;知其方技,以生付之,用医之道也”(《褚氏遗书》)。明确提出了选医和选将一样重要。《孙子兵法》择良将的标准是“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要求将帅必须做到进攻而不是为了求功名,后退而不逃避君主的罪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全人民,有利于国家。选医如选将,中医学十分注重提高培养医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如孙思邈强调“大医精诚”,要求医者不仅要诚心救人、医术精通,还要有大医之体、为医之法。一切以患者的生命健康为目的。

◆ ◆ ◆ ◆ ◆



所谓“法”者,意指军队的管理制度、责权划分、资源保障、物资调配等问题。在临证实践中,这个“法”可以比照为中医的临床准则,如疾病的诊断标准、处方用药的原则、药物剂量的大小、妊娠禁忌等,而熟练掌握和恰当运用这些规范准则,是治愈疾病的主要手段。

◆ ◆ ◆ ◆ ◆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指出了决定胜负的基本条件,道、天、地、将、法缺一不可。中医临证犹如战争中之攻守,医道亦是兵道,五事原则同样适用。深刻领悟五事原则并化而用之,对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将大有裨益。
END

参考文献
[1] 王文书.中华大典孙子兵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10.
[2] 杨云松,罗浩,肖相如.《孙子兵法》对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09-110.
[3] 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3.
[4] 孙武著,.孙子今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5] 姜海华.孙子兵法与中医学的联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48-2149.
(收稿日期:2014-11-25)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冯云霞,朱旭,张欣.《孙子兵法》“五事”与医道[J].,2015,21(10):1-2.



凡是被本栏目采录的稿件一律免费发表,并支付200-400元稿酬。稿件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可自选主题,建议图文并茂。

凡是被肿瘤专题栏目采录的稿件,属国家级课题者给予600元的稿酬,省级课题300元稿酬,将在3-6个月内发表(上述措施综述文章例外)。

简介
About Us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