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美』州都&决渎之官——膀胱&三焦
中医之美(17)
上期提到小肠与小便有关,这是一种间接的关系,大家可能不好理解,而本期要讲的一个脏器与小便直接有关,即膀胱。
古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此“膀胱”与西医学中所指基本相同,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存小便的脏器,有贮留、排泄尿液的功能。
人体摄入的水液,经小肠分清泌浊后,多余的水液下输至膀胱,贮留于膀胱,当达到一定量后才排出体外。排尿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完全受主观意识的控制,即人能够自主地排尿或不排尿,中医称前者为“开”,后者为“合”,总属“膀胱气化”。
膀胱当合不合,会出现尿频、尿急、尿多、遗尿、小便失禁等症状;当开不开,则出现小便不畅(不利)、尿涩痛、点滴而下、尿闭等症状。
膀胱功能失常统称为“开合失司”。
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的这种气化功能,受肾气、肾阳的控制,尿液得以贮留和排泄,需要肾气的充足。
如刚出生的婴儿,小便都不能自控;老年人多有夜尿频多甚或遗尿等症状,中医认为都与肾有关,婴儿是因肾气未充,老年人是因肾气已衰。
膀胱发炎时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黄赤等症状,中医称为“淋证”,这多因湿热之邪下注膀胱所致。治以清热利湿的方法,上期介绍的“车前草”、中成药“三金片”等都是治疗膀胱湿热证的有效药物。
除此以外,中医认为膀胱还与皮肤毫毛有对应关系,如有些阳气不旺的人,当小便结束时会不由自主地汗毛一竖,浑身一激灵的现象。
又如,我曾遇到这样一个病例:
一位50多岁的妇女,因甲状腺肿瘤手术后感冒,自服速效感冒胶囊,结果不但感冒发热未愈,又新增汗出怕风怕冷,面浮肢肿,小便不通,周身软弱无力,由家人搀扶前来就诊。
经仔细诊察,认为与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论》中所描述的“太阳表虚证”和“膀胱蓄水证”非常相似,遂处方三剂,一剂后发热即退,小便畅行,浮肿消退,出汗减少,体力稍增,三剂后诸症尽消。
中医认为外邪侵犯人体时,腠理毫毛首当其冲,所以大多数感冒初期有恶寒(毛孔收缩),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如果影响到膀胱的气化功能,则同时会出现小便不利、浮肿的症状。所以,对这类发热、恶寒与浮肿、小便不利同时并见的疾病,中医的治法与具体用药常常与治疗感冒的用药相同或相似。
“三焦”是中医学中特有的名称,很难与西医所讲的任何脏器对应。其主要概念有二:
一是指六腑之一。古人虽然不能借助仪器看到身体中的细微组织与物质,但凭借对生理功能和病变的分析推测及体会,也会推论身体中存在着某些组织器官及其功能。
比如:通过口摄入的水液为什么可以输送到体表,形成汗液,滋润五官九窍?由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为什么能温煦体表?脏腑之间正常情况下为什么相互资生,异常情况下会相互影响?
其中必然存在一个输送气和运行水液的通道,古人将其称为“三焦”。其功能就是将源于肾的原气,以及摄入的水液均衡地输布到全身,这一过程称为“三焦气化”。如果感受外邪,影响到三焦的气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小便不利、全身或局部的水肿、口干、出汗异常等气不布散,水液代谢与分布异常的一系列症状。
所以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治疗的方法是通利三焦。
二是指部位。古人将人体躯干划分为三个部位:横膈以上称为“上焦”,膈以下脐以上称为“中焦”,脐以下称为“下焦”,统称为“三焦”。并发现上、中、下三焦各有特点:
上焦内藏心肺,故心肺属上焦。
胸中充满宗气,所以说“上焦如雾”;
中焦内藏脾胃,故脾胃属中焦。
脾胃熟腐水谷,所以说“中焦如沤”;
下焦内藏肝肾,故肝肾属下焦。
肾主管身体多余水液的排泄,所以说“下焦如渎”。
三焦的这种部位划分,在诊断与治疗上均有很重要的价值。心与肺、脾与胃、肝与肾都是相邻的脏器,病变之时,往往相互影响,共同为患。
所以中医常用三焦之名来概括表达某一部位的疾病:
出现心悸、口舌生疮、失眠、心烦、咳血等症状会诊断为“热在上焦”;
消谷善饥、口臭、腹痛、泻下脓血便、或大便干结等称“热在中焦”;
少腹痛、带下色黄臭秽、尿血、小便涩痛等称“热在下焦”。
如果发热、烦躁、咳血、口中臭秽、小便黄赤、大便秘结不通等同时并见,则为“火热充斥三焦”。
中成药“三黄片”或“一清胶囊”就是治疗这种三焦火热证的有效药物,因方中黄连、黄芩能清上、中两焦之火,大黄能泻下焦之火。
到今天为止,中医的脏腑学说基本讲完了。
下面我用一张图表作个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