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早产儿
点击上面的“复旦儿科”,有更多的育儿科普知识等着你
人们常用“呱呱坠地”来形容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是的,刚刚落地时嘹亮的哭声,说明孩子的肺部功能是健康的,也标志着一个独立的生命开始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新生儿都那么幸运,越来越多的小生命早早地离开了母亲,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并没有用响亮的哭声来宣告:我出生了!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陈超为首的医疗团队对这些早产儿进行着保暖、呼吸支持、静脉营养等一系列的抢救措施。与成年患者有很大的不同,新生儿无法使用语言来表达病痛的感受及部位,所以治疗中,医护人员不但要有临床急救的应急处理能力及先进的医疗设备来辅助治疗,还需具备更多的细心及爱心。
陈超从事早产儿救治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了,他起草了我国的《早产儿救治和管理规范》,更帮助很多偏远城市建立起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早产儿一次次地渡过了呼吸、感染、营养及黄疸等难关,最终内环境稳定,呼吸、心率日趋平稳,反应日渐好转,奶量及体重逐渐增加,身体各项指标均趋于正常。
然而,在陈超看来,对于早产儿来说,抢救存活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全面改善预后才是最高境界。因此,多年来的工作中,陈超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关注早产儿远期身心管理和提升生存质量上,从而增强家庭照护者的信心,帮助早产儿完成从NICU到家庭生活的平稳过渡。
陈超
1982年浙江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1989年上海医科大学儿科硕士毕业,1992年上海医科大学新生儿专业博士毕业,1995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博士后。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学系副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
早产宝宝Q&&A&
1、为什么现在早产儿越来越多?
2、对于孕妈妈们而言,如何预防早产?
3、早产儿出院后及远期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4、早产儿成长过程中,面临哪些社会问题?
为什么现在早产儿越来越多?
陈超:早产的确切原因还不是很清楚,根据近年研究结果,早产与许多原因有关,以下几方面可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孕期感染:根据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孕期感染可能是早产的重要原因,孕期发生润毛膜羊膜炎者,早产发生率明显增高。
母亲和胎儿的各种疾病:母亲孕期各种疾病,胎儿各种疾病,都有可能导致早产。
多胎:多胎容易导致早产,现在试管婴儿明显增多,使用促排卵药物也较多,试管婴儿和使用促排卵药物者,多胎比率明显高于自然受孕。
高龄孕妇:孕妇年龄大于35岁早产发生率增加数倍。
母亲压力: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育龄妇女和孕妇工作压力加大,工作环境、家庭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等也是早产原因。
其他:包括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遗传因素等许多因素都可能与早产相关。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预防措施,以预防早产,降低早产发生率。有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大力宣传预防早产,引起社会的关注,使早产发生率有所下降。
对于孕妈妈们而言,如何预防早产?
陈超:“准妈妈”,要加强孕前、孕期保健,积极防治生殖道感染,减少羊膜早破、宫内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孕期各种并发症,如心脏病、贫血、慢性高血压、糖尿病、甲亢、外伤、疲劳等。
对可能发生早产的孕妇,在可能发生早产前给予激素治疗,促进胎肺成熟,可预防早产儿出生后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减轻症状。
最后,建议有早产可能的“准妈妈”最好到有新生儿救治条件的医院分娩,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早产儿出院后及远期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陈超:早产儿出院后仍会发生许多问题,应通过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到了学龄期和青少年期还会出现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出院后随访:早产儿出院后必须进行随访,第一年的前半年应1-2个月随访1次,后半年2个月随访1次,以后仍需继续随访。随访目的是指导家长正确护理孩子,定期评估早产儿的营养和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早期干预。随访的重点是生长发育评估,神经系统检查,做行为测试、头颅B超或MR、脑电图等检查,随访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将患儿转给相关科室采取干预措施。
营养问题:早产儿出院后经常发生营养不良,生长发育缓慢。少数病例可能发生过度追赶生长、肥胖等。通过出院后定期随访,在医师指导下做好喂养工作。
后遗症问题:随着患儿月龄增大,少数孩子逐渐出现后遗症表现。通过随访监测,及时发现和诊断。我国于1997年对7省市1-6岁3万余名儿童调查,脑瘫发生足月儿0.2%,早产儿2.91%,胎龄<32周早产儿6%。国外报道超低出生体重儿25%~40%可能发生神经运动异常,10%~15%可能发生脑瘫。80%~90%到2-3岁会走路,8%~13%有多部位残疾。
据统计,胎龄<26周的早产儿,随访到30个月时,严重残疾23%,其他残疾25%,死亡2%,无残疾49%。在超低出生体重儿,9%发生视觉障碍,11%听力障碍,在<750克早产儿,31%发生视力损害。
学龄期和青少年期问题:早产儿到了学龄期和青少年期仍会发生许多问题,需要继续评估和照顾。少数早产儿发生代谢综合征,发生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
出院后死亡:早产儿出院后仍有一定比例的死亡,出院后死亡主要原因包括,反复感染、营养不良、猝死、意外窒息、脑瘫等,应积极预防。
早产儿成长过程中,面临哪些社会问题?
陈超:首先,生活和学习问题:
生活能力:包括沐浴、进食、喂养、穿衣服等,有后遗症的早产儿生活能力较差。应该对早产儿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积极康复治疗。
心理和行为问题:大多数国家调查显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能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社交困难,这与早产儿神经发育未成熟有关。
学习困难:部分早产儿发生学习困难,需特殊教育。调查显示,在超低出生体重儿,55%学习困难,20%需特殊教育,22%~26%留级1年。
接受高等教育问题:国外统计,早产儿成年后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其次,就业问题:由于早产儿残疾率较高,残疾早产儿就业非常困难,总体就业率较低,如何提高残疾早产儿就业问题非常重要,没有就业将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活质量。
第三,对家庭的影响:
对父母的影响:在早产儿整个生长发育和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有后遗症者更是如此,严重增加家庭负担。有些父母亲出现焦虑和心理问题,随着孩子的长大和父母亲年龄的增大,父母亲的焦虑和担忧更为严重。
成年期家庭生活与婚姻问题:后遗症比较严重的早产儿,成年期会明显影响家庭生活,影响婚姻。
早产儿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帮助解决。
延伸阅读
早产儿日益增多
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早产儿(premature infant)的概念定为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
近年,全世界早产儿越来越多,早产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早产儿问题也日益突出。2012年5月WHO发布《全球早产儿报告》,统计分析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的早产儿状况,报告显示全球早产儿发生率平均10%,非洲国家马拉维最高,达18%,美国12.8%,我国约为8.3%(2005年数据)。
在过去20年,除三个国家外,全球180多个国家早产儿发生率都呈上升趋势,尤其在近10年来,全球早产儿发生率更快速增加。现在全球每年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目前我国每年出生新生儿1700万,按照早产儿8.3%计算,每年出生早产儿140多万。今后,随着两孩政策的全面实施,新生儿基数变大、高龄产妇增多,陈超预测,我国早产儿数量很有可能会呈现阶段性增加。
此外,早产儿不仅数量明显增加,小胎龄低体重的早产儿越来越多,胎龄<32周甚至<28周的早产儿呈增多趋势。陈超坦言,目前国际上最早胎龄的早产儿仅22周,他所接诊的最早胎龄的早产儿也仅24周,体重最少的仅410克。而足月儿通常月龄在37-42周,体重也在2500-4000克。“这些小胎龄早产儿的临床问题更多,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更高。”陈超解释道,早产儿将面临呼吸问题、营养支持、脑损伤问题,且死亡率非常高。
目前,早产儿已成为新生儿患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有数据显示,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中,早产儿仅次于肺炎占第二位。陈超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里,危重病人早产儿占了很大比率,病房里早产儿数量占三分之一。
在存活的早产儿中,后遗症的发生率仍有一定比例,到了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发生许多问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WHO首次提出,早产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早产儿问题。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陈超也总是疾呼:早产儿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
第一关 呼吸关
2011年4月20日,小洁(化名)怀孕仅28周+5天,但肚子里的孩子却提前来到了这个世界,儿子一出生即出现呻吟不止、吐沫、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危在旦夕的男婴立即由产科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救治,虽然医护人员又是上呼吸机又是急救,但都没能挽留住这幼小的生命。
夺去这条小生命的正是“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又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出生后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与肺发育不成熟有关。陈超坦言,早产儿所面临的第一关便是呼吸关,通常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肺泡中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少,容易引发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为,出生后数小时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青紫和呼吸衰竭。病死率比较高。
多年来的临床治疗中,陈超面对这样的孩子倍感痛惜,近二十年来,他将研究重点放在攻克早产儿呼吸疾病上,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对于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逐渐娴熟以及呼吸管理的不断进步,该病的病死率已从原来的50%~60%降低至如今的10%以内。
陈超表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引起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是分布于肺泡表面的一种特异性生化物质磷脂-蛋白复合物,它能减少肺泡表面气-液交界面的表面张力,使肺泡在低容量状态下保持开放,并维持其大小趋于稳定状态。
陈超在早产儿呼吸管理上下足了功夫。在早产儿出现呼吸困难时以往只能选择使用常频机械给予通气治疗,然而长时间的高浓度吸氧会造成氧中毒、早产儿视网膜病、慢性肺病等并发症。现在可以积极使用无创通气,对严重病例使用高频呼吸机治疗后,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手段,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漏综合征等病症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预防视网膜病
随着陈超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不少患儿出院时,他总不忘提醒家长要定期回来检查,尤其得给宝宝进行视网膜的筛查,以预防视网膜病的发生。
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是指在孕35周以下、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视网膜发生血管增生、纤维化收缩,并进一步引起视网膜脱离和失明。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ROP发生率高达15%,病重者甚至导致失明。
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是“低出生体重、早产、吸氧”被公认为是危险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可导致视网膜发育不成熟,有一个灰白色分界线血管不能逾越,从而阻止血管的正常生长,所以出生时体重越低、胎龄越小,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就越高,病情越严重。而吸氧对视网膜病变也有影响,氧疗时间越长,吸入氧浓度越高,发病率则越高,此外,母体贫血及多胞胎等,也被认为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因视网膜病变而导致失明的宝宝不是天生的盲童,而是由于出生后各种原因造成的。早产儿视网膜病一旦发生,进展很快,可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口很窄,因此,陈超提出,预防早产儿失明的关键是早治疗,早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所以,对于35周以下早产儿,陈超会对其制定检查计划,定期用眼底数码摄像机进行视网膜病变眼底筛查。
第一次眼底检查时间一般为出生后4-6周,之后的随访检查应根据第一次检查结果而定。若双眼无病变或仅有1期病变可隔周复查一次,直到视网膜血管长到锯齿缘为止;若有2期病变应每周复查一次,随访过程中若病变好转可每两周检查一次,直至病变完全消退;若出现3期病变应立即开始治疗,3期是最佳治疗时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如果错过3期病变可能会在1-2周内发展到晚期,因此治疗的窗口期通常只有短短的两周,如果过了这个时间段,发展到晚期只有10%的治愈可能。然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外观常没有任何异常,家长发现患儿视力异常多数已经是晚期,往往发展到失明的地步了。所以早期进行筛查十分必要。
出院随访不可少
许多早产儿即使在医院的救治下幸存下来,如果缺乏后期的个体化营养支持、出院后追踪随访、必要的功能评估及时干预等系统综合管理,也将面临终身残疾,包括认知障碍、学习障碍、视力听力问题、运动功能障碍等种种磨难。
所以,不仅救命,陈超更注重早产儿们的生存质量,他在早产儿院内院外营养支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坚持给予早产儿必需的最少的医疗干预,帮助他们渡过各种如呼吸、体温、出血、喂养、感染、黄疸等难关,以医术保驾、爱心护航,精心呵护早产儿健康成长。
陈超坦言,早产儿营养支持很重要,吃得不够长得慢,吃多了肚子胀,承受不了。因此,他会精心地给予家长指导早产儿每天营养摄入的标准,他更鼓励母乳喂养,从而能提升早产儿抵抗力,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
对于已经出院的患儿,陈超也建立了长期随访的制度,“早产儿出生后很多病会慢慢暴露出来,所以定期随访也有利于医生发现疾病的迹象。”在有些孩子成长的十多年时间里,陈超和一些曾经救治过的孩子保持着联系,他们有的已经上学了,“只要家长与医生积极配合,按医生的指导,加强训练,孩子一定会给你最好的回报。在我们对早产儿的随访中,发现很多孩子后期发育很好,健康成长。”这些孩子让陈超非常感动和骄傲。
儿科学博士
医学科普爱好者
擅长儿童腹泻病的防治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的微信号fdekh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