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是由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组成。 葛根汤在《伤寒杂病论》中主要涉及以下三条条文:《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太阳病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可见张仲景言本方,主治为太阳伤寒、下利、刚痉。葛根汤主治范围实远不只此,为临床治疗多种疾病的良方。今有不少医者与病家,多好贵恶贱,以参、芪、归、地、胶、茸为至宝,视麻、桂、附、辛、黄、硝为砒毒。不甚重视之,如此好方,石沉入海,实可惜哉!今就葛根汤本人临床经验述之如下。 常用剂量: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0g,芍药10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十二枚。根据不同病症,每种药物用量需适当加减。但药物种类宜加不宜减。 使用指征:临床以①发热,头痛,恶寒,无汗。②项、肩、背挛痛,③脉浮有力为辩证要点。适用本方者平素身体健康、体形壮实,肌肉发达。 使用注意:本方主治急性热性疾病,患者必有恶寒、发热,但临床也常用治如慢性头痛、鼻窦炎、肩周炎等非热性杂病,此时不必兼有发热、恶寒亦可用之。尽量使用经方原方,随证可适当加药,勿拆原方。本方对于体质瘦弱、多汗者慎用。 煎者注意:仲景云生姜“切”,大枣“擘”,因二药整入,成分不易析出,故二药煎煮之前,应切和擘,生姜切碎,大枣应剥开去核。温服,取微似汗。 用方鉴别:本方临床应用须与桂枝加葛根汤、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等相鉴别。 1、桂枝加葛根汤:主要为太阳中风兼腹泻,肩、背挛痛,鉴别要点为本方必有汗出,而葛根汤证则无汗。本方患者体质比葛根要虚,葛根汤证患者平素健康、肌肉结实,而本方适用体质类似桂枝汤证。 2、麻黄汤:发热,头痛,恶寒,无汗,项、肩、背挛痛等症相似,但葛根汤项、肩、背挛痛更为突出,而麻黄汤发热与喘更为突出。 3、桂枝汤:本方患者有汗,葛根汤患者无汗。本方脉多浮缓,葛根汤多浮而有力。 4、麻黄附子细辛汤:本方为太阳少阴合病,而葛根汤多为太阳病;葛根汤脉象多浮,本方脉象多沉。 5、黄芩汤:本方适用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较为突出,且多有腹痛。 6、葛根芩连汤:本方适用于里热,兼有汗出,且多见心胁下痞硬。葛根汤适用于表实热、无汗,少有心胁下痞硬等症状。 临床主治病证: 1、感冒:多用于感冒初期,患者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必兼项、肩、背挛痛,脉浮有力,本方可发汗解热。适用本方者平素身体健康、体形壮实,肌肉发达。若平素体弱,多汗者不适用本方。 2、肠炎:本方适用于感冒等热性病过程中继发的急性肠炎。病人见腹泻,里急后重,兼有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者,尤适用本方。葛根用量可适当增大,若见明显腹痛者,酌加芍药用量。 3、麻疹:适用于发疹前驱期或发疹初期,点未现,或疹透不畅,无汗,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象浮紧为主要症状者。若疹出,无表证者,不可用本方。 4、鼻(窦)炎:用于鼻炎的初期或鼻窦炎的急性发作期、过敏性鼻炎。患者见鼻塞、流涕、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或局部有热者。本方亦常用于肥厚性鼻炎,此时不必具发热、恶寒,可与本方酌加川芎、黄芩、桔梗、辛夷、石膏等。 5、扁桃体炎:用于扁桃体炎初期,咽红肿、疼痛,兼见发热、恶寒、无汗者。若局部炎症明显,疼痛甚、有化脓倾向者,可与本方中加桔梗、石膏。 6、腺样体肥大:适用于体形结实的患儿。 7、中耳炎:急性初期。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项、肩、背挛痛等症 8、疖痈:外科疖痈发红、肿胀、疼痛、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者。有化脓倾向者,可加桔梗、石膏等。 9、神经痛:适用人体上半身的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腕神经痛。伴见身痛,恶寒,无汗,项、肩、背挛痛等症,不必具发热也可用本方 10、风湿:适用于偏上半身的风湿痛,伴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者尤宜。 11、肩周炎:本方是治疗肩周炎非常好用的方子。症见恶寒,无汗,项、肩、背挛痛等。寒湿重者,可加茯苓、白术、附子; 12、乳腺炎:乳腺炎初期,伴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者。 13、结膜炎:结膜炎初期,伴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者。 14、牙痛:牙龈炎、牙周脓肿、牙髓炎初期,伴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者。 15、肌肉痉挛或拘急:如破伤风或各种脑膜炎、尿毒症、子痫等出现项背强几几等类似破伤者。不问病证如何,均可以本方治之。《金匮要略》称之为“刚痉”:“太阳病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6、荨麻疹:适用荨麻疹初期,患者兼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项、肩、背挛痛等症者。 17、颈椎病:本方为治疗颈椎病的良方,不必局于有无发热、恶寒、汗之有无,均可使用本方加减,汗多畏寒者,减麻黄,加附子;兼湿者,加苍术。 可见本方适用范围极广泛。不仅可用于急性热性疾病,还可用于各种无热性杂病,急性热病主要包括:感冒、流感、肠伤寒、肺炎、支气管炎、麻疹、脑膜炎、淋巴结炎、扁桃体炎、鼻(窦)炎、疖痈、乳腺炎、荨麻疹、中耳炎、结膜炎、角膜炎、湿疹等病,临床以发热,头痛,恶寒,无汗,项、肩、背挛痛,脉浮有力为主要依据。无热性杂病主要包括:颈椎病、风湿病、神经痛、肩周炎、夜尿症、破伤风、肌肉痉挛或拘急、痉挛性麻痹、小儿麻痹、脊髓空洞症等,此类虽不一定兼见发热、恶寒,但多无汗、项、肩、背挛痛、脉多浮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