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傅文录 / 正文

学扶阳医学,循火神之路

郑钦安—卢铸之医学,称之为钦安—卢氏医学、郑卢扶阳医学,简称为扶阳医学、中医扶阳学、扶阳中医学等。笔者学习中医扶阳医学已有十余年,特别是近三年涉及到卢铸之医学,即郑卢扶阳医学,迫切地感觉到其学习思路与方法的重要性,因为一个新的学科与学派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我们如何学习好这门扶阳医学,并尽快进入到快车道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从顶层思维方面,以尽快把这门易学难精的扶阳医学,成功的从理论上学习明白、临床上熟练掌握脉法药三位的一体治病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一、名师与高徒 扶阳医学是目前受到众多人关注与学习的一个学术流派,特别是近十年来学习扶阳医学似乎形成子一股潮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她能帮助我们走出辨证论治的困境,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这可能是目前众多仁人志士追随扶阳、学习扶阳医学之动力与原因吧! 其实,这只是目前现状的一种表面现象,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个动力之背后,则是一个名师与高徒的传承过程。俗话讲“名师出高徒”,而郑钦安始祖之所以成为扶阳医学学术流派的创始人,与其名师传教有密切的关系,虽然说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在这个师傅引路之始,是非常关键的。郑钦安的老师,刘沅、刘芷唐(1768~1855)先生,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四川双流云栖里人,儒释道无不精通,主张三教归一,乃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创立了槐轩学说,名震一时,是历史上少有被奉为教主的学问大家,后世誉其为“一代大儒”、“通天教主”、“川西夫子”,该学说知行合一弘扬圣贤之道,且以儒为本,用仁爱思想作为基础,推仁推爱,以达到成已成人之目的,并有《十三经恒解》鸿篇巨著留传于世。 郑钦安16岁时,求学于刘沅老夫子之门下,在这样大家风范的熏陶之下,以及在潜移默化郑钦安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如他在《医理真传》自序中说到:“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万变万化,岂易窥测?诊候之际,犹多似是而非之处,辨察不明,鲜有不误人者也。余蜀南临邛人也,迁居于省城,学医于止唐刘太老夫子,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余沉潜于斯二十馀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酌古准今,论深注浅,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其中分阴分阳之实据,用药活泼之机关,间有略而未详者。余不揣鄙陋,以管窥之见,谨将乾坤化育,人身性命立极,与夫气机盈缩,内因、外因,阳虚、阴虚病情实据,用方用法,活泼圆通之妙,详言数十条,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足以补修园先生之未逮”。 从郑钦安的自序中我们看到,其无不体现出中华文化精神与源渊,特别是刘沅引导他重新回归中医学的原典上,找到了《周易》、《内经》、《伤寒论》那个时代的本位,且刘芷唐老夫子从宋明理学错误地认识自然界的静态观,回到了自然界起始于动态观上,因为刘沅提出了“养吾浩然正气”,而这个浩然正气即是元气,且阳气即是元气,阴阳二气同寓元阳,而且他重视乾元一气,认为这一元正气乃是“理气合一”,是天地万物的根本,由此而演化出了万物的一切。而郑钦安完全秉呈了师傅的学术理念,始终重视乾元一气,认为人之生命都是以“坎离之极”立命之根本,这才有了后世郑钦安提出扶阳理念、阴阳辨证、阳主阴从等学术思想。 一个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扬,是需要在历史的长河时间中得到历练的,扶阳学派到了清代末期虽然已经形成了气候,但只是在川蜀一偶中局限性传播,而到了郑钦安的亲传弟子卢铸之这一代,才正式开始了火神派扶阳理念的大量传播与发扬。卢铸之(1876~1963),字禹臣,清末秀才,出身于中医世家,拜郑钦安为师,成为其入室弟子及唯一传承人,三年跟师,有闻必录,缔造并形成了钦安—卢氏医学,即开创了郑卢扶阳医学学术思想体系,并积极推广传播扶阳学术思想。特别是1911年以后,他在开办了“扶阳医坛”,讲授《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及郑钦安医学三书,这个讲坛一至持续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卢铸1963年去世之后,由他的儿子卢永定(字云龙,1901~1986)继续开办这个讲坛。受益于这个讲坛的人物,大都成为了扶阳大家与名医,如的吴佩衡教授,人送雅号“吴附子”可见一斑,的祝味菊先生,雅号“祝附子”,以及“范火神”范中林先生、唐步祺、李可等,都成为了一代扶阳大家与宗师。 从扶阳学派立宗以来,造就了无数名医辈出、当代名家,先从正宗的一脉传承来看,刘芷唐→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这才是真正地验证了“名师出高徒”的预言,不仅仅是如此,就连涉及到了学习郑钦安医学三书的人物,都还涌现出不少了的名医大家,这在中医历史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创造了中医名家辈出的历史传奇与神话,这个奇迹的出现,绝非是偶然的,一定与其学术思想传承密切相关,这肯定是不言而喩的。让我们翻开中医历史上的传承画卷,除扶阳学派之外,再也没有第二个学术流派名医辈出,我们如果追随这样的名医之路,当然能进入中医成材的快车大道! 二、道术乃合一 中医学是一门道术合一的自然人文哲学科学,她不仅仅强调“道法自然”(《老子》)理上之规律,同时也重视在术数用法上的灵活性,因为“道”与“术”须臾不可分离。而恰恰是扶阳医学完全地遵循着这样的规律,一路走来100多年的传承过程中,已经充分说明她的“道术合一”之正确性,以及她的学术思想与应用体系,完全融汇在这个“道术合一”的框架之内,因此她才会有今天全国扶阳论坛召开七届的盛世场面,以全国性火神派扶阳学习之热潮。 扶阳医学的“道”是什么?“术”又是什么呢?道是形而上的理,因为形而上者谓之“道”;“术”是形而下的用,因为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看的见、摸着的用。扶阳学派的“道”是站在中华文化文明哲学的顶端,即文化文明的源头始端来看待扶阳医学的哲理,既扶阳医学我们在中华文化之源头上,找到了我们的扶阳理念,因为不管是医学,还是社会科学文化,都源于我们祖先对自然界哲学认识开始,即哲学认识自然与人类的观点,她指引着扶阳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未来。 那么,扶阳医学的自然哲学思想,是怎么样认识自然与人类自身关系的呢?这我们仍然要从刘沅刘芷唐老夫子,以及他的弟子、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这二位说起。因为扶阳理论的提出必须要在用上有所反证,最后才能自圆其说。郑钦安扶阳理念以及郑卢扶阳医学,对于这个认识是以“一”贯之,有理、有用,而且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这与刘沅、刘芷唐的槐轩学说,以及三教归一理念有密切的关系与影响。 历史上有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这与前人对于这与自然界的认识观有密切的相关性,而且中华文明文化的儒学思想对于中医学之后来的发展影响巨大,刘沅刘芷唐老夫子,通过对儒释道三家归一学术思想深入理解之后,重新指出宋明理学的认识错误之处,因为《宋明理学史》上认为自然界之起始于“静”,即太极未动之前是“静”的状态,刘沅刘芷唐老夫子在他的《正讹》一书中,“彻底否定了宋儒的主静说与所谓的太极图密切关联”,并提出了“太极本无图”之说,并认为太极就是无极,且太极就是“理气合一”、“天地以一元之气生万物”(《子问》),“人得天地正理正气而生,能完全此理于身”(《俗言》),并强调太极是动静一体的,而非静止的太极。认为三教归一之修练,只有在动静相结合的状态下参悟并修行,才能够达到“至善”,他重视乾元一气,把人体本元归结为阳,强调正气即是阳气,阴阳二气统于阳,即真元阳气乃是人体之根本,乃“天地以一元生化万物”之理。而郑钦安则一脉相承地继承这个学术思想体系,如他说:“先天也,先天一气,造成五官面骸;后天也,先天一气即寓于中。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先天立命,后天成形,形合乎命,命合乎形,神宰乎中,性命乃成”(《医法圆通·先后二天辨》)。且“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医理真传·气血两字一卦解》)。郑钦安把师傅的“道”与中医的“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扶阳学派道术合一的学术思想体系。 中医学扶阳之道,即是天道,亦是人道,术以载道,术能体现并反映出道。而天人合一之道,理气一元之道,知行合一之说,三教归一之理,性命双修,明心见性,存心炼性,修身养生,均是体现出中华文化文明道术合一之理念。而扶阳学派创始人郑钦安始祖,正是在师傅“道”的思想“乾元一气”、“真阳元气”乃一是天人之始的理念影响下,才开创性地提出了阳主阴从,在阳气为主导下的“阴平阳秘”(《内经》)状态,才是中医认识阴阳观的原始点,中华文明之源泉,中医药扶阳思想之顶点上。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无道不能知术,无术而不能传道。扶阳医学由于站在“道术合一”、“知行合一”的立场上,站在中华文明哲学的起始点上,来看待天地人的关系,因而扶阳学派的学术思想才得以自创始以来,人材辈出,火神涌现,受人关注,形成了百年以来逐渐发展壮大的一个颇具特色并倍受争议的一个学术流派。 理法方药,是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的凡人过程,而郑卢扶阳医学则是由万物到三,三到二,二归一,一则是道,是成圣仙之路,正如《素问·玉版论要》中指出:“揆度奇恒,道在于一”。因为扶阳医学掌握了道,我们可以在脉法药三位一体化思维下治疗并引导疾病走向痊愈,而当我们跟着疾病后面跑的时候,证明我们永远都没有入道。所以说,郑卢扶阳医学,她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火神派宗师与临床名家,因为她符合中国道家成仙,儒家成圣,释家成佛,即三归极为一,道术合一之体系。 三、医易互通学 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指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岂非医易互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从中可知,医易是互通的,从《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如何应用易医互通经典的著作,从《内经》降世以来,除《伤寒论》曾经融汇了易医互通为一体之外,后世的医著虽然大量的谈到了医易互通之理,但在用的方面,却缺乏行之有效的紧密结合,使中医学的“道”与“术”无法紧密地结合起来,更无法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就连张景岳这样的临床大家,也无法完成这一系列的临床应用思路,后世医家虽然探索者不乏名仁志士,但多数医易互通结合者多处于水火难于交融汇合一起,仅仅是在理论上说说而已,而在用上更是无从下手,也不谈不上结合与系统的临床运用。 在前面我们讲过,扶阳医学在她一开始的时候,就是站在道术合一、医易互通的支点上,指导着扶阳医学道术合一的学术思想体系,即医易互通方面理论与应用实践,并形成独特的脉法药三位一体治病风格,且回归到了仲景时代思维思想的原点。这我们从郑钦安的《医理真传》中就能知道了,其首篇文章就指出“乾坤大旨”,告诉我们扶阳医学是一门医易互通的应用实践学,把道与术紧密结合起来的一门扶阳医学,即医易互通学。 扶阳医学是怎样医易互通的呢?这我们要从中华文化哲学思想探求天地人自然观点上,认识我们人类自身上开始。我们来看看郑钦安始祖《医理真传》卷一的坎离卦解,就可以清楚的认识这种思路。郑钦安认为:“人秉在天地之正气而生,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极也”(《医理真传·乾坤大旨》)。他的这些观念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他的老师刘沅刘芷唐的槐轩学说,因为“乾为性,坤为命,得天地之正气者惟人”(《拾余四种》),这个正气,就是“浩然正气”,就是“乾元之气寄于人身者”(《中庸恒解》),此气就是阳气,就是坎中一阳,这就是人之生命的根本。这就把人体的阳气,提高到了生命层次上来认识,为扶阳医学理念找到了哲学与医学思想之源头,从天人合一的最高点——即人的生命状态上,为立命而重视阳气、扶助阳气。 先天为乾坤,后天为坎离,乾坤为体,坎离为用。所以郑钦安说到:“坎中真阳,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为其根,有夫妇之义。故子时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医理真传·离卦解》)。郑钦安亲传弟子卢铸之,也一脉相承地继承了这一学术思想,他认为:“坎中之阳,火也;离中之阴,水也,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中一阳也,为人生立命之根也”(《扶阳论坛·6》)。 扶阳医学理论认为,人身先后二天以及坎离卦说皆是虚位,是一种假说,是一种借用中华文化文明哲学理念对人体生命的认识观,而强调人体心肾只是坎离运用于人身时所设定的一种假想,而并非心就是离,肾就是坎。这是借用中华文化哲学思维,而应用于中医学理念上借代而已。如刘沅刘芷唐老夫子所说:“未生之前,心肾是乾坤;出生过后,心肾是坎离。火上水下未济卦也。乾坤变为坎离,于是心中含阴,肾中含阳,阴者为情,阳者为性。如果有反性情之症,当便以坎离之真”(《扶阳论坛·6》)。而扶阳医学强调坎离既济理论,是“由后天而复返先天,取坎中之阳,去离中之阴,仍如先天乾坤”(《子问》)。坎离学说是道家学说重要理念,也是修道成仙的一个修炼道理,这在《周易参同契》中讲的十分清楚与,并且非常重视并且强调这个补坎填离过程,这个取坎中一阳填离中一阴过程,就是从后天返回先天状态,人这时才能成仙、成佛、成圣。郑卢扶阳医学完全秉呈了这一套后天返回先天的理念,落实到了临床实践中去,应用桂枝法与附子法,就能达到归根复命之状态。所以说,扶阳医学她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而使人体由后天坎离恢复到先天乾坤状态的一过程,所以她成为一种站在中华文化文明哲学思想与中医药顶极理念之上,而达到了人体返本还源、长寿健康、去病强身的希望所在。 那么,郑卢扶阳医学应用桂枝法与附子法,以及非桂附法,是怎么样达到补坎填离这样一个过程的呢?郑钦安讲的非常明白,这就是务必要在“中宫上用力”(《医理真传》)。为什么要在中宫上用力呢?因为郑钦安认为:“天气下降于地,由地而入水;水气上升于地,由地而升至于天。故曰:地也者,调和阴阳之枢机也”(《医理真传·三焦部位说》)。大地的这样调和之能力,就是人体后天的脾胃中宫,道家称之中宫黄庭真意之处,人体生命太极的显现处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后天坎离水火为本,其要在中宫,即水火土三家为一气。而桂枝法与附子法药物所组成,几乎都是入中宫脾胃的,实际上就是重视水火土三者的关系,只要是中土能够斡旋,这三气和合而共处为一,人身的真气才能够产生,坎离才能互济,而后天才能返回先天之状态,才能达到乾坤先天之状态,也就是道家所的成仙,儒家成圣,释家成佛,人体才能纯正健康而无病。有病者可以去邪使正气恢复,正如道家所说的,达到了“辟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正阳就是阳气,就是生生不息之气,就是人活的一口热气。 四、脉法药一体 扶阳医学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真正细说扶阳医学,应该指的是郑钦安——卢铸之医学、钦安卢氏医学、郑卢医学。而目前市面上所谓的扶阳医学,可以称之为火神派扶阳医学,就目前来讲的扶阳医学已经很明显的分为两个层次,即一个是经典火神派扶阳医学,另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扶阳医学,这二者之间的的分岐与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们了解一下二者的区别,这对于我们学习好扶阳医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先说经典火神派扶阳医学特点,她是以郑钦安三医学三书为指导,把阴阳辨证与阳主阴从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去,即以经方、时方、经验方为临床特点,仍然是以理法方药四位分别学习的方法,来应用于临床治疗,其需要为病而寻方找药的思路,处于一种理法方药自身探索其应用规律方法的终生摸索状态,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思考的问题很多。比如针对临床上某些病症可能疗效比较好,或者部分病症疗效很神奇,有时候对于未治疗过的疾病可能会出现举手无措的状态,困惑很多,疗效悬殊非常大,多数时处于一种临床上的徘徊状态。这就是目前经典火神派扶阳医学临床上的现状。 郑钦安卢铸之扶阳医学,经过四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其学术思想与临床风格独特之处非常突出,即脉法药三位一体的治病模式,完全是回归到了张仲景时代病脉症并治的思维方式,据脉立法,以脉或症选药,然后组方,即切脉、辨证、立法、遣药、组方五个过程明显,即依据病的发展过程中,采取有邪去邪,无邪建中或理中,最后填精益肾收功之法则,在反复折腾过程,几乎可以处治任何一个所面对的病人,且不需要为病而找方寻药,特别是不需要去背法、背方、背药,一切以脉症为准绳去治病,这在许多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而郑卢扶阳医学恰恰就在此点上作足了功课,而成为了可能,并创造了中医史上的奇迹,其真正地回归到了中医思维的原始点上。 扶阳医学更为神奇的是,她三法能治疗万病,这在常人看来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郑卢扶阳医学恰恰又成为了可能与现实。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体现出三生万物,也就是说万事万物不过三,那郑卢扶阳医学就桂枝法、附子法、非桂附法三种治法,恰恰满足了这个命题的条件,而正好能够面对万病,也就验证了郑钦安所说的“万病一气论”,因为“万病都在阴阳之中”(《医法圆通·序》)。 扶阳医学讲究,切脉有表症阳虚,用桂枝法(桂枝、术、南山楂或小茴香、生姜、炙甘草、淫羊藿),切脉有里症阳虚,用附子法(附子、术、炙甘草、生姜、淫羊藿),切脉表里皆阳虚,应用附子桂枝法(桂桂枝法与附子法合用),其它情况应用非附桂法(组成规律是:君术茴草羊藿姜)。这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不需要为病而寻方找药,只要遵守切脉、辨证、立法、遣药、处方五个过程,就可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任何问题。因为在目前的治病思路方法上,当遇到一个从未知道的病症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无法治疗,而郑卢扶阳医学恰恰是这方面的强项,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或言久病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而郑卢扶阳医学恰恰就是找到了《内经》中所说的治病秘诀与方法,所以她才能够以不变而应万变,从立宗以来创造了诸多的神话与传奇。如吴佩衡吴附子传奇、李可老中医传奇等等。更为传奇者,乃为火神派扶阳医学自开山立宗以来,她代出名医,火神辈出,恰恰又说明她的临床实用性与科学性价值所在。 五、学习方法 郑卢扶阳医学虽然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学术流派,而且学习与研究的众多,但就其如何学习方法上来看,仍然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如《论语》中所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郑钦安所留下的医学三书,为我们学习经典火神派扶阳医学提供了理法方药一体化理论与临床基础,但是,由于郑钦安书中所涉及很多的理论问题,一般人去自己学习的情况下,很多的问题一时半会儿的难以读懂、弄清楚,这给临床上应用的时候造成很大的困惑。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仅仅以郑钦安医学三书为基础,结合《伤寒论》经方、时方与经验方等,就成就了吴佩衡、祝味菊等一代经典火神派名医与临床大家。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郑卢扶阳医学,假设没有人领进门或跟师的情况下,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就那《卢氏临证实验录》与《卢氏药物配伍阐述》出版发行几年来看,能读懂学明白这两本书的人少之又少,可见其学习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郑钦安——卢铸之扶阳医学,其学术风格独特,加之卢铸留下来并出版的医学资料有限,我们是很难进入到这个层面状态的。卢崇汉教授在每期的《扶阳论坛》讲座中,为我们提供了学习郑卢扶阳医学的思路与方法,但这仍然需要读者积数十年的基本功课后,特别是在大量研究应用郑钦安经典火神思想基础之上,才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或是感悟。 2014年卢永定老中医的嫡系传人彭重善老先生,在南沙开讲《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我们这些很有幸的弟子们,才得以见到郑卢扶阳医学的真传,香港繁荣出版的《传道录》,是我们这些有志于学习郑卢扶阳医学的弟子们,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与进步的台阶,并且是我们进入郑卢扶阳医学的敲门砖,乃是我们的必读之书,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会郑卢扶阳医学,因为她的脉法药三位一体治病模式,与我们目前的所学辨证论治完全不是一码事,因为她完全回归到了张仲景病脉症并治的时代,以及古代中医临证之时思维与方法。 由于郑卢扶阳医学基础理论源于中华文化文明哲学认识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深入浅出地理解并把中华文化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的融汇贯通,才能真正地学习好并认识清楚扶阳医学的根源与真蒂,我们在学习上与临证实践中,才能够找到扶阳医学的心中定律与信仰,而不会被其它的学说所干扰、所影响。因为,了解扶阳学派产生的源流,弄明白其哲学思想之起始点,从道术合一、医易互通、补坎填离,以及三教归一之儒家成圣、道家成仙、释家成佛角度,结合中医药学的基本功,才能真正理解并学习好扶阳医学。 六、结语 郑卢扶阳医学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前人积累之智慧结晶,她不仅仅是一门临床中医扶阳学,而是一门融汇中华文化文明哲学智慧的产物,更是一门中华文化文明智慧的再显现。所以说,我们要想学好郑卢扶阳医学,首先要产生信仰,信仰是什么呢?信者,人言也,要相信前人所说理念的正确,抱着虔诚的心境,上至中华文化与文明哲学思想之源头,下至脉法药三位一体治疗模式,回归到张仲景时代病脉症并治的思维上,我们才能真正找到中医古代那种一剂知、二剂已的神奇疗效,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郑扶阳医学学到了手,这是一个道家成仙,儒家成圣,释家成佛的修行过程,需要我们知行合一、身心合一的状态,才能走进这个扶阳医学大道之门。 (全文完)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