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名医成名之路并不太光彩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中医界,有些名医的成名之路并不太光彩,不仅是古代,现在依然如此,这是一个内行人心里都明白却不愿提及的事情。如果对这个问题进行剖析,不仅可以让患者理性就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换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可以让一些默默无闻,怀才不遇的中医走出困境。读文章,怀着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感慨。
据说,近代有一位中医因为医疗事故在当地混不下去了,逃命到上海,经过老乡的介绍在一家药店坐诊,算是稳定下来,站稳了脚跟。但是这位中医的志向并不满于此,他想要更大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耐人寻味的一幕。无论是白日喧嚣的街道,还是夜间繁华的夜场,人们经常看到四人抬着一顶轿子飞奔,很是扎眼,并且有人在前面打着一盏很亮的大灯笼,上面大写着一个字,就是这位中医的姓氏。
这个故事见于许多文献,也在行内流传,这算是比较成功的营销了。故事写出来,对先贤并没有大不敬的意思,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不为人知的猫腻,没必要遮遮掩掩,敢于直视面对就好。
许多名医都是营销的高手,而饥饿营销是屡试不爽的法宝。比如一天大约能有15个患者来求诊,那么普通医生一般不会去限号,根本就不多,但名医往往反其道而行之,明明能看完也限号,故意让你挂不上号,就限制在10个患者。如此,总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看不上病,得不到心理满足。得不到的往往是最好的,而轻易就得到的往往不会珍惜,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
如此一来,患者复诊率也高,即便多次复诊无效,甚至一年半载无效,患者还是来复诊看病。因为不容易得到的机会,谁都会特别珍惜。所以有些中医抱怨,为何自己的患者吃上三天药无效就不来了,为何别人的患者半年无效还坚持来治疗。我告诉你,你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在于疗效,而在于手段,你水平可能比他还高,只不过情商手段火候不到,你懂的。
许多名医表面是一个人行医治病,其实背后是一个包装团队,有推手,绝不是单打独斗。一个医生,精力有限,但如果借助团队的协作力量,与我们这些野生中医不可同日而语。比如,如果在体制外行医,借助各种媒体,各种宣传炒作,最近20年,网络神医,电视神医,一批又一批,从未绝迹。这些神医背后,都是一个个包装团队。
如果在体制内,那就要看领导心情,领导想捧你,你就会红,领导不想捧你,即便你再有才也是白扯。所谓烂泥扶不上墙,试问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又不是傻子,烂泥并不多见。只要你能力说的过去,领导真心一捧,诚心扶你上马,转身你就会成为名医。如何让领导捧你,这要看医术水平之外的东西,你懂的。要想看病好,使劲学习就是了,但若想当名医,情商比智商能力都重要。
许多名医都是先有患者,而后再有疗效!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不理解。有些名医是一夜成名,名气的确可以爆发,但是医术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需要反复实践的过程,怎可能一夜之间就成神医?有了名气,才有患者,有了患者才有实践的机会,这才有医术提高的可能。
但有些青年中医不明白这个道理,对那些已经成名的青年中医当做神明,崇拜的不得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他当初的营销手段可能你一辈子都想不到,他也不会告诉你窍门,你却不断地自责自己的医术。
许多名医,成名之初都有特立独行的东西,这样才能吸引眼球,产生轰动效应。别人看病开药都是十多味药,你偏不开10多味,你就开一两味试试,碰上一个小毛病如果治好,产生的轰动效应比别人十个有效患者的广告效应都强!大家会把你当成神医喜来乐。比如一个风寒咳嗽,我们普通医生开个散寒止咳的,十几味药,如果你开个三凹汤试试,就三味药。无效,病人会觉得病重药轻,不会怪罪医生,如果有效,肯定会喜出望外,大吃一惊,然后禁不住广为宣传。
许多名医,都是察言观色,把握患者心理的高手。比如病人来看口腔溃疡,普通医生,比如赵医生开完五副药就让患者走了,但是名医不会这么干,他可能就只开三副,甚至两副一副,然后告诉患者,吃上我一副药,过几天就会起效。病人回家一星期果然好了,于是大赞神奇。如果仔细一琢磨,这病如果不治,估计一星期也能好,自愈性疾病嘛。但是把握患者心理这事,绝不是书看的越多就越有水平,有时书看的越多越傻,像我一样,越较真,越不识时务,越认死理,情商越低。
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对我说,“改改你的臭脾气,别那么死心眼,你肯定也能成名医”,我说“还是拉倒吧,我就是个会用中医看病的病人而已,前面都是定语,如果我改了脾气,人变了,也许咱们早就不是铁哥们了”。想想这么多年,看过这么多病,找过这么多中医,也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名医与患者,心中无限感慨。
中医一路走来,当年那些靠着中医因缘结交的朋友,有的至今素未谋面,但依然相互关注着对方,也会相互交流中医,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有些也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人了,借助各种方式成名之后,突然才发现中医不过是他人生路上的一块拍门砖,并没有多少爱好与深情可言。
所以,我行医之初就在诊室挂上“求真务实,不忘初心”这四个字,两年弹指一挥间,不靠医院,不靠宣传,不靠头衔,不靠与患者夸夸其谈,只埋头看病追疗效。患者从无到有,从一天接诊一两个到一晚上接诊几十号,哪怕将来接诊几百号,时刻告诫自己,不忘这个初心。
初心就是,本来我是一位病人,否则也不会有兴趣去学中医。不做官,不经商,不吹不拍,不奸不坏,不巴结权贵,不违背原则。踏实研究中医,可以满足求知欲望,也可以养家糊口。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