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之太白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后,即第一跖骨基粗隆(太白穴、公孙穴),向上经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继续向上循行至膝骨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的支脉:从胃部分出来,向上通过膈肌,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分布于胸胁。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腹胀,泄泻,便秘,胃痛,肠鸣,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癫狂,湿疹,瘾疹,下肢痿痹,足踝痛等证。
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
太白(输穴;原穴)
【出处】《灵枢本输》
【定位】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1、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脾胃病证;
2、体重节痛。
【应用】
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原穴,故其能够生发肺性阳气,供养脾经经气,从而改善脾经经气不足的现象。太白穴主要能够治疗湿疹、腹胀、肠鸣、胃痛、泄泻、便秘、痔漏、脚气、脚气红肿、体重节痛、痢疾等。
太白穴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按摩太白穴的手法:
手法一:可以通过双脚的互相踩压起到按摩的功效,用一只脚的脚跟踩压着另一只脚太白穴的位置,3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手法二:用手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可以起到补脾的作用。
艾灸方法:艾炷灸太白穴3~5壮,艾条灸太白穴5~10分钟。
【文献】
《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
《医宗金鉴》:足太阴脾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白穴也,复刺胃经表之络穴,即丰隆穴也。
《刺灸心法要诀》:大趾端内侧隐白,节后陷中求大都,太白内侧核骨下,节后一寸公孙呼。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编辑|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