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少阴肾经之水泉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少阴肾经
经脉循行
足少阴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水。《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中医大辞典》:足少阴肾经自足小趾的下边起始,斜行到足掌心中(涌泉),出行到然骨(舟骨粗隆)的下面,沿着内踝后方,分布在足跟中,由此向上在三阴交处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相会,然后行至腓肠肌内,浅出胭窝内侧(阴谷),沿大腿内侧后边向上,穿过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它直行的主干,从肾脏出来,向上穿过肝脏和膈肌,进入肺部,沿着气管喉咙,到舌根两侧。它的支脉,从肺脏出来,联络心,流注到胸中。脉气由此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主治概要
足少阴肾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五官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病。如:面色灰黯、遗精、尿赤、气短、唾血、眼花、心悸、惊惕、黄疸、泄泻、口干、咽肿或干痛、喜卧、足痿无力。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
足少阴肾经本经腧穴
水泉 (郄穴)
【出处】《针灸甲乙经》:“去太溪下一寸,在足内踝下。”
【定位】水泉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快速取穴】先找到太溪穴(坐位垂足,由足内踝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即是太溪穴),直下用拇指量1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水泉穴。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阴挺等妇科病证;
小便不利,淋证,血尿。
【应用】
水即水液,泉即水泉,肾主水,此穴属本经郄穴,能治小便淋沥的水病,故名水泉。
水,指水液,小便。水泉,本指地下水,又指下半身之水液,又,泉,钱也。泉与钱古今异名。小便失禁而称为水泉者,如水自钱孔流出点滴而下也,谓经气在此如泉水之外流,亦通。本穴属足少阴肾经之郄穴,肾属水脏,泉水多从郄出,故经气深集之郄为“水泉”。
《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张介宾曰:“肾与膀胱为表里,所以藏津液。水泉不止而遗溲失禁,肾脏之失守也。”人身泉穴多在于郄,犹水源出于地也。其所治症,为月事不调、小便淋漓等症,诸关于泉水者。取本穴犹疏水之极源也,故名“水泉”。
功效与作用:
清热益肾,通经活络。
水泉穴有通经调血、疏利下焦的作用。
水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之郄穴,阴经郄穴主治血证,具有活血化瘀、调理经血、疏利下焦之功,故常用于治疗妇科病。
水泉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主治闭经,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
主治:
水泉穴主治妇科,前阴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妬乳,小便淋沥,疝气偏坠,腹中痛,目昏花,月经不调,小便不利,目视昏花,腹痛,头昏目花,现代又多用水泉穴治疗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膀胱痉挛,闭经,月经过少,子宫脱垂,不孕症,近视眼等。
配伍:
配气海、三阴交,有调经血,理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配承山、昆仑,有舒筋活络壮骨的作用,主治足跟痛。
水泉配合谷、中极、三阴交、太冲,治经闭。
水泉配关元、归来、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水泉配三阴交、水分、肾俞、膀胱俞,治小便不利。
按摩: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按摩水泉穴能治疗原发性痛经,这主要是因为水泉穴具有活血通经的作用,这里的经是指月经,如果月经量特别少,但肚子又胀得难受,这种情况就是经血下不来,这时就要赶紧按揉水泉穴,以拇指腹先做向心方向推按,再做顺时针方向揉按,手法予以局部有酸胀,麻痛感为宜,可手到病除。
【文献】
《针灸甲乙经》:“月水不来而多闭、心下痛、目不可远视,水泉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水泉、照海,主淋,漏,月水不来而多闷,心下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月事不来,来即多,阴挺出,小便淋沥,腹中痛。”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编辑|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