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名医李东垣怎么治疗自己的腹泻

名医李东垣怎么治疗自己的腹泻

本文写的很啰嗦,目的是通过一个故事,介绍一下中医学的一些诊治理念,可能非常有别与主流医学的认识。

李东垣是中国古代的名医,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在中医学术史上是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位医家。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记录了一则他在晚年时期自我治疗的医案,从这则医案中可以管窥我们中医在治疗腹泻时的思维逻辑。
这则医案体现了中医学审视疾病的视角,观察疾病现象的逻辑,以及处理疾病的具体方法。
李东垣晚年的腹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旧有很多相似的患者,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着。
我想这则医案对于今天的我们,有没有启示?
对于同样的疾病,中医学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否更切合疾病病理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李东垣名医自医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李东垣他出生于富贵之家,在金元时期六十多岁妥妥的算是老年人了,况且素来脾胃有些衰弱,精神头早已不复少年时代的光景了,日常中的言谈对答,声调怯软,声音轻细,气息也不太流畅平顺。
在癸卯年(1243年)六七月的夏季,河北却反常的下起了阴冷连绵的雨水,接连一个多月,都没有要停止的样子。
在当地,许多人都患上了腹泻的疾病,包括我们伟大的医家李东垣本人也未能幸免。
潮湿多雨,对于脾胃功能虚弱,不能运化水湿的老弱人群,以及平素体质偏湿的人群杀伤力比较大,这两类人群就容易患病。
通俗点来说,就是平常体液代谢相对薄弱的体质,受到阴雨潮湿的影响就会比其他体质的人群更容易。
这就是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致病因素,有些人会患病,有些人就安然无恙的原因。
比如说现代社会,在夏季空调温度打的很冷的室内空间,那些气虚、血虚、阳虚、身体伏留水饮、寒湿等不太耐寒的体质人群,容易在那种空调环境中感冒。
这些体质的人感冒容易出现恶寒发热的症状,而平素体质痰热、痰火、阴虚的人,同样在这种环境下,相对就不容易受寒,即使受寒发病,往往也伴有咽痛、咽肿、鼻热等化热的表现。
再者许多人对环境因素真的会令我们得病的问题存有疑问?
我们可以在我们生活中留心观察,很多中年以上的人群,经脉关节有湿热、寒湿、风湿、或体虚寒邪伏留经脉、或血虚不耐寒、不耐湿的人群。平常关节容易疼痛不利索,在阴雨天,或南方湿冷的冬季,或在山阴终年不见阳光的山溪边,往往关节疼痛会加重。
门诊有不少患者会这么和我们说:“我的关节比天气预报还准,雨还没下下来,关节痛已经在拉警报了。”
不同的致病因素,对不同体质的人群,发病的亲和性是不同的。之前我写的文章《谈谈体质问题》大致要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言归正传。
李东垣在当年阴雨连绵的气候影响下,加之年老体弱,素来脾胃消化功能薄弱,于是在某一日,身体吃不消开始发病了。
这就是我们中医发病学上所说的外因引动内因,素体的薄弱环节,在外因致病的基础上发生了联动。
身体健康强健,虽然工作劳苦,气候恶劣,仍旧能扛得住,相对不容易造就疾病的发病,而体质薄弱,或本身有基础疾病,身体的耐受力差,那么发病也就相对容易的多,稍有风吹草动,身体就扛不住发病了。
20世纪以前殖民地人口贩卖泛滥,黑人、华工等,在远洋船上的病死率非常高,只有体格强健的人才能撑得住那几个月的万里奔波。
经济因素可以说是影响生命质量的最重要因素,贫病交迫的生活环境,想要健康长寿,实在是万分艰难的。
能有遮风避雨的住所,衣能御寒蔽体,食能果腹,才是健康的最基本因素,在这些条件下,才有可能有相对健康的体质。
李东垣当时发病的症状是什么样的呢?
按他书中的描述,觉得身体沉重,四肢关节疼痛,每天腹泻很多次。
按照最常规的中医治法,腹泻病首先会考虑利小便,毕竟腹泻大多是因为体内有湿。
这种思维和老百姓的想法估计有一定差距,很多患者受寒腹泻,或者吃了冰冷的东西腹泻,或者饮食不洁出现腹泻,往往会想到去止泻。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都不是这样考虑的。
人体的胃肠道消化饮食,是需要消耗很多能量的,维持生命的正常生理状态,无时无刻都是能量代谢体液代谢的持续状态。
正常人的能量传递、能量作用、体液的交换、各种营养物质的输送、呼吸的代谢等等,都是不间断地有序进行,这就是生命维持正常活动的必须。
受寒,或者饮冷等因素,导致消化道消化功能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对消化道的正常消化功能形成了阻碍,中医首先是考虑去除这种阻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受寒饮冷产生了腹泻,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可以说这种情况就是胃肠功能受外因产生了生理功能紊乱,发病轻微点的话,往往拉上几次,胃肠功能自己也就恢复了。真的去医院做检查化验,大多没有细菌病毒。
因为受寒饮冷,多少会消耗我们身体的生物能,我们神奇的机体有自我修复机制,肠道功能的自我修复是需要耗能的,机体本能的加速排泄肠道内容物,减轻消化压力,从而让身体的气血能量去修复已紊乱的肠道功能,是疾病最快痊愈的最优解。
而同样,因饮食失洁导致腹泻,也是类似的道理,比如急性胃肠炎,有细菌感染,即使针对性的使用了抗生素,细菌活力降低,或者死亡,大量的细菌尸体和残留病菌,以及肠道内消化不完全的物质,以最快速的方式排出体外,避免造成对肠道的持续伤害,也是疾病恢复的优选方案。
正因如此,大多种类的腹泻,通常都不建议使用止泻药,使致病因素最快速地离开身体,机体的复原才会迅速。
中医有种治法原则叫做通因通用,放在腹泻类的疾病中,就是用通便的办法,治疗腹泻,这在实际临床中,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治法。
特别是在急性胃肠炎的治疗中,在处方中加入少量的通便药,肠道中大量消化不完全的含有大量病菌的残渣彻底通畅的排泄出一两次,腹泻也就随之大为改善了。
反之,很多患者自行服用止泻药,肠道中大量消化不完全的含有大量病菌的残渣堵塞在其中,形成对肠道的持续伤害,病程就被大大拉长,腹痛腹泻,想拉又拉不爽气,次数繁多,病程会多迁延很多天。甚至损伤体质从而形成慢性肠道疾病。
有时候粪水奔涌的快感是种解脱。
所谓症状,也就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往往是身体为了纠正机体病态才出现的现象。而身体为了纠正病理状态所出现的症状,是机体恢复健康的趋势与方向。
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顺着机体纠正病理现象的方向,从而帮助身体进一步向这种趋势用力,是医疗的作用。
在中医的治则理念中,叫顺势而治,顺机而治。顺着疾病病理恢复生理的趋势治疗,顺着疾病病理恢复生理的机制治疗。
中医治病,极度重视借助身体本身所具有的恢复机体机能的方向去治疗。
要顺病因治疗,顺病位治疗,顺病机治疗,顺病势治疗。
顺势而为,才能代价小收获大,将疾病的损害降到最低。
症状是疾病对我们无声的诉说,其中告诉了我们很多的信息,也反映了身体机能渴望的走向。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反对对症治疗的,从古至今,中医学术都有治则谏言:先其所因,伏其所主。
要纠正疾病的发病机理,从而症状自行消退。
故而咳嗽通常并不会去一味止咳,而腹泻则并不止泻,出血往往也并非一味止血,而出汗则大多不是直接止汗。
当然,以上说的都是大多数情况,精气衰弱的虚咳,也是要用止咳药的,气陷阳脱的虚候也是会用涩肠止泻的,妇科血崩大出血,也是以止血为第一要务的。
此处要说明的是通常先入为主的的思维是咳嗽止咳,腹泻止泻,出血止血。而恰恰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中医师的诊病思路却非如此。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要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化验检查)这些疾病现象,发现疾病的发病机理,从而从纠正发病机理为出发点来治愈疾病。
因此就形成了中医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反对对症处理的。
比如皮肤病一味止痒,会形成继发性皮损,咳嗽不辨病因强行止咳会导致呼吸免疫降低,形成诸多病因不明的长期反复咳嗽,一味止泻,会导致诸多肠道功能紊乱,长期腹泻的体质。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当代那些最常见的疾病,比如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慢性咽炎,鼻窦炎,荨麻疹,抽动症,慢性肠炎等等,大多都与不恰当的对症治疗有一定关系。
粗浅的介绍了些中医学理念,是因为这毕竟是个医学故事,李东垣的思维逻辑,是中医学逻辑,当代国人,大多对这些理念都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我们一点点拓展延伸。
李东垣说,他这病是因气候环境因素影响身体为主,主要是淫雨连绵的寒湿之气侵犯了肌肉筋脉关节,这病是外邪所加,侵犯了身体躯壳,所以症状上觉得身体沉重,四肢关节疼痛。
而常规利小便的治法,通常是湿邪内中侵犯脏腑,或者脏器功能衰弱失衡,从而内生湿邪。病因是外受为主,并非内受,而利小便的药物虽然能祛湿,但通常都是作用于脏腑,祛的是里湿。
李东垣受病,是体表的肌肉筋脉关节受湿,只是高年体弱,平素脾胃功能又差,故而湿邪内陷,形成腹泻。
人体的表里内外是相通的,所以很多皮肤给药的外用药,能够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循环,有些有毒物质可以通过皮肤让人中毒。
患者对发病成因的判断是非常值得参考的信息,很多患者表达的发病因素,我们医生要认真参考,其中有不少信息是有价值的。
因为外湿犯体表的肌肉筋脉关节,从而影响到了肠道功能紊乱,形成了腹泻。从中医的角度看发病成因的主次,湿气外受就是一个主要因素。
而湿邪内陷形成腹泻,则是一个继发的症状。
前面说的中医治则先其所因,伏其所主。要从源头,从主要矛盾入手来治疗。就是李东垣的施治方向。
在《内经至真要大论篇》中说:“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
中医发病学中,受病有外受内受之别。体表的肌肉筋脉关节先受病,从而影响到内在的脏腑,通常首先考虑治其外先受病的地方。
故而不能用利小便治内的治法。
这个腹泻,要先治疗体表肌肉筋脉关节所受的寒湿。体表的寒湿被透散掉了,体内肠道受病的压力就陡然减轻了,况且机体出现的腹泻症状,正是身体为了减轻肠道负担,将湿邪外排的现象。
那么逻辑通顺后,李东垣就开方自我调治了:
羌活 独活 柴胡 升麻
防风 炙甘草
服了几剂药,病也就好了。
至于年老体弱,并非完全依靠药物能解决,这主要还是养生学范畴的内容。如果想有所了解,可以看一下我写的《从健康到疾病》这篇文章。
如果对中医有所了解的朋友,大概知道,李东垣这张处方,用的都是我们中医药学中的解表药,解表药的药性大多都是走筋脉肉骨皮的,也就是药性趋势都是往身体躯壳上走的。
这个处方没有一味药是属于中药学中止泻药的范畴,也没有一味药是走胃肠道的。
因表证内陷形成的腹泻,从而对发病机理治疗,解除了发病的成因,腹泻这个症状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这种治疗愈出自然。
倘若这个病例,用止泻药治疗,一种可能性是根本不能痊愈,待到机体缓慢的自然向愈,但对体质损伤较大,以后体质会更加虚弱。抑或因年老力衰,根本不能痊愈。
另一种可能性,是勉强止泻,但肠道功能以及体质必然留下隐患,为日后更加深重的肠道疾病埋下了伏笔。
中医治病的理念是顺应身体恢复的趋势,从而愈出自然,让症状不止自止。
中医学术发展到今天,古代名医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这是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宝贵财富,而且这些治疗方法,在今天同样被当下的广大中医师广泛运用,为普通大众的健康服务。
这见泻不止泻的治法,看似很神奇,其实还是非常寻常的治法。
当今的疾病更为复杂多变,治疗的难度远远超过古代任何时期,各种腹泻五花八门,就是在你我身边,相信就有大量的人群受此困惑。
常年腹泻,又根本找不出病因,去医院治疗,也大多束手无策,这样的患者大把大把的多,而中医治泻,其认识与手段非常多。
虽然不能尽愈诸病,但毕竟绝不是束手无策。
中国能有中医,还望珍惜。

原文:
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此阴盛乘阳,加之气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脉令虚,多言之过,皆阳气衰弱,不得舒伸,伏匿于阴中耳。
癸卯岁六七月间,淫雨阴寒,逾月不止,时人多病泄利,湿多成五泄故也。一日,予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并下者三,而小便闭塞。思其治法,按∶《内经标本论》:大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别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当利其小便,必用淡味渗泄之剂以利之,是其法也。噫!圣人之法,虽布在方册,其不尽者,可以求责耳。
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从以上法度,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是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谓也。故必用升阳风药即瘥,以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根半钱,炙甘草根半钱,水四中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大法云:湿寒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又法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而知百病者也。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人物简介
李杲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富甲一方。曾从张洁古学医。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END
▼往期精彩回顾▼
中医调理是怎么回事

弱鸡的娃是如何形成的

谈谈体质问题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