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黄仕沛:方证相对医案21

黄仕沛:方证相对医案21 |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

黄仕沛 1945年出生,广东南海人。祖辈五世业医,1983年起连任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副院长、院长。2000年被广州市政府命名为“广州市名中医”。
曾专攻仲景之学,独尊经方,以大剂称著,临床上擅长内、妇、儿科疾病,对中风、重症肌无力、脊髓炎等有独到疗效。

【摘要】
经方方证对应最关键、影响最大的就是经方家的医案,最早的方证对应医案是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就是90个医案,按照仲景条文来用方的医案,所以是方证对应最早的医案。近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曹颖甫的医案,还有岭南四大金刚(易巨荪、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的医案。研究《伤寒论》有很多不同派别,比如气化、五运六气等等,到临床还是离不开方证的。例如陈伯坛,他讲气化、升降的,但又不同于陈修园、黄元御,但是用起经方来还是方证,包括曹颖甫也是,曹诊一人“脉结代,心动悸”用炙甘草汤,后此人买舟到广东找陈伯坛,也是用炙甘草汤。所以曹氏说:“此仲景不易之法”。
——黄仕沛

7月24日起我们将连载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

使用经方如何有效变通
——胆石症术后心下满痛案

陈某,男性,78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2月余,2009年4月10日入院。患者于2009年2月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反复出现右上腹胀痛,时有加重,当时无身目黄染,无解浓茶样小便,无恶心、呕吐、发热、气促、嗳气、泛酸、腹泻等,2009年2月27日至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查CT示:①胆总管结石,并其上水平胆总管、肝内胆管扩张;②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2009年3月3日在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检查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术+胆道镜检查术,术后予补液、护肝、营养支持、抗感染、中药等治疗后腹痛减轻,T管造影未发现结石残余,出口通畅。2009年3月17日出院。出院后时有右上腹疼痛不适,纳呆,恶心,大便欠畅,门诊予补液、换药、抗炎等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故入我院住院治疗。
入院症见:精神疲倦,右上腹疼痛,纳呆,恶心欲呕,大便4天未解,小便尚调。查体:T:36.2℃,P:76次/分,R:20次/分,BP:142/69mmHg,形体消瘦,营养欠佳,语言清楚,慢性病容及表情,右胁部见一引流管接引流袋,引流袋内可见金黄色胆汁约50ml。全身皮肤无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全腹平,上腹部压痛(-),墨菲氏征(-),肠鸣音正常,3~5次/分。舌淡红,苔黄白略腻,脉细滑。入院诊断:“①胆总管结石切开取石术后,②胆道切除术后”。黄师查房所见:患者反复右上腹疼痛,恶心欲呕,纳呆,大便难解,舌淡红,苔黄白略腻,脉细滑。
本案患者为胆结石、胆囊炎,入院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纳呆,恶心呕吐,大便难解。为邪郁少阳、腑气不通之象,治疗拟和解少阳、通腑行气为法,方用大柴胡汤加减。《金匮要略》谓:“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此处用大柴胡汤意在和解少阴之寒热,清泻阳明之里实。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邪,枳实、大黄通腑,生姜、半夏止呕,白芍缓急止痛。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法夏15克,枳实15克,白芍24克,大黄10克(后下),川朴10克(后下),生姜10克。上药加水三碗,武火,煎取一碗,温服,每日一剂,共3剂。
服上药3剂后,患者精神较前好转,右上腹疼痛明显减轻,大便通畅,但时有胃脘胀满,纳仍欠佳,嗳气频频,兼见呃逆。舌淡红,苔黄白略腻,脉细滑。黄师查房后指出,患者年老体弱,且术后伤正,胃气已虚,入院时邪郁少阳,腑气不通,急则治标,故以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腑行气。药后腑气得通,大便得解,肝胆得疏,胁痛减轻,但胃脘胀满、纳欠佳、嗳气频频,兼见呃逆,为本虚标实,胃虚痰阻,虚气上逆,治疗以补虚和胃、降逆化痰为法,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减,处方:代赭石30克(包煎),党参45克,旋覆花15克(包煎),大黄15克,生姜15克,炙甘草12克,法夏24克,大枣12克。上药加水三碗,武火,煎取一碗,温服,每日一剂,共4剂。《伤寒论》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此方由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主要治疗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等证。旋覆花降气化痰,降逆止呃,张锡纯谓代赭石“能生血兼能凉血,而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见奇效。且性甚平和,虽降逆气而不伤正气,通燥结而毫无开破”。半夏力能下达,味苦能泄,能降气,为降胃安冲之要药。党参益气健脾。生姜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诸药合用,共达和胃降逆之功效。黄师特别指出,旋覆代赫汤必重用生姜,因仲景喜用生姜温胃止呕,本方生姜用量在15克以上才取得预期效果。
药后患者诸症悉除,出院继续调养,半月后拔除引流管,症状未再反复。

[按]

大柴胡汤为《伤寒论》少阳、阳明并病主方,由小柴胡汤、小承气汤化裁而成,具有和解少阳、通腑泄热之功,主治外有少阳之邪、内有阳明热结腑实,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等。黄师依仲景组方之旨,审证变通,应用于临床肝胆疾患,疗效满意。
经方的奥妙在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灵活运用,使方与证丝丝入扣,必能起效。

大黄一药,非只为泻实而设也
——惊悸失眠案

黄师友人之妻,徐某,女性,52岁。初诊:2009年8月7日,上月丧夫,悲伤过度,夜不能眠,甫刚入睡旋即惊醒,怵惕心悸,汗出,倦怠神衰,胸闷纳呆,常须深深呼气,口苦舌白。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处方如下:生龙牡各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柴胡24克,黄芩15克,法夏24克,党参30克,云苓30克,肉桂10克,大枣15克,大黄6克。3剂,并好言慰之。后复诊,惊悸胸闷大减,已能入睡,如是调治月余告愈。

[按]

《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方乃小柴胡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的合方。方药虽繁,最能体味仲景用药法度。
胸满,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是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的互词,小柴胡汤证也。小便不利者,小便短而频,烦之体现也。惊者必兼悸,谵语者烦之极也。
第112条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桂枝固为治悸之要药,胸满去芍药乃仲景之定例,故协之以茯苓定悸也。
大黄一药,非只为泻实而设也,切莫以大便通畅去之。仲景有潮热者用大黄,如大承气汤也;心下急,郁郁微烦用大黄,如大柴胡汤也;面热如醉者用大黄,如苓甘五味姜辛夏仁加大黄汤也,此类病人往往有潮热,面部烘热。切莫以阴虚视之,大黄照用可也,如便结者可照用之,大便如常者6克知足矣。
原方铅丹有毒,以磁石代之。
仲景曰:“病皆与方相应者,予服之”,此之谓也。

不加辨证,徒费药饵,贻误病机已也
——耳聋耳鸣案

梅某,女性,45岁。2个多月前因突然右耳鸣响,听力下降,伴有眩晕,遂用六味地黄丸及补肾之剂月余无效。于2009年11月5日往某医院五官科检查,提示右耳鼓膜积液。又加西药治疗,耳鸣如故,徒增烦闷不寐。经友人介绍,于2009年12月4日前来求治。
病者右耳鸣响如蝉,入夜犹甚,失眠不安,并有眩晕,舌淡红,苔薄白,余无特殊。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处方:生龙牡各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柴胡24克,黄芩15克,法夏24克,党参30克,麻黄15克(先煎),桂枝15克,泽泻60克,大枣15克。3剂后复诊,耳鸣已除,尚间有少许眩晕,续以前方7剂,诸症悉除。嘱再服此方一段时期,以冀巩固疗效。

[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黄师最常用之方剂之一。本方见于《伤寒论》107条:“伤寒七八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伤寒论》264条曰:“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心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107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之“胸满烦惊…”,虽未指出有两耳无所闻、目赤,然印证264条,似因果相关,弦外有音也。
加入泽泻治冒眩,麻黄以温通经隧。
时医治耳聋耳鸣,囿于耳为肾窍,便谓肾虚,动辄填精补肾,实不加辨证,徒费药饵,贻误病机已也。


可进学习群


黄仕沛 | 中年后我转向学习经方
黄仕沛 | 对话狄特马谈经方
黄仕沛 | 经方群答疑解惑(二)
黄仕沛 | 方证辨证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