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学用经方从入门到精通 / 正文

伤寒定法与读书笔记

学中医,学经典,总是绕不开《伤寒杂病论》。许多人都会觉得伤寒难学,熟读原文,背诵多遍,依然不得要领。若想学好伤寒,用活经方,就必须掌握一些伤寒经方的定法,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下面为大家送上一份伤寒笔记。 1.三阳合病,取治少阳。 2.太阳之辨,重在头面: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阳之辨,重在胸咽: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阳明之辨,重在胃肠: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3.表里合病,里实当先解表后治里,里虚当先治里而后解表。 4.自利不渴属太阴,太阴病寒饮内停、中脏有寒,故下利不渴。自利而渴属少阴,少阴病津虚血少、真阳衰微,故下利而渴。 5.太阴手足自温,少阴手足皆冷。 6.太阴主开大便溏,阳明主阖大便干。 7.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临床上,凡是应该发汗的疾病,若小便数,不可发汗。 8.里有寒则口中和(即口淡),胃有饮则背恶寒。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但应该注意,背恶寒证当分有饮无饮,有饮予苍术、茯苓、干姜,无饮予党参、附子。 9.凡身重者,多属皮肤肌肉湿盛;凡身体偏侧疼痛者,多属于久寒夹瘀所致。 10.心下有停水,微者短气,甚者悸。 11.瘀血证与脑系疾病关系非常大。久瘀血其来也渐,故令喜忘;新瘀血其来也暴,故令如狂。 12.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可出现小便数、遗尿。 13.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4.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不能充实于四肢,故四肢寒冷。 15.三阳之脉:太阳脉浮,其位浅;少阳脉弦,其形长;阳明脉大,其体宽。 16.脉时一止就来为结,脉中止良久再来为代。 17.脉浮细乃体表气血不足的脉应,身倦卧为病传少阳的确证。 18.中取定脏腑,沉取定虚实。病属里,则脉沉;病属虚,则脉细。 19.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20.嗜卧属少阳证,鼻干属阳明证,耳前后肿属少阳证。 21.火在水下则生气,火在水上则生湿。 22.《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治疗喉痹,若病在少阴,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若病在少阳,可用小柴胡汤。 23.病水者胃多虚,临证常加生姜、红枣、甘草。凡胃有停水常可致头晕。 24.凡气上冲,常诱导水一起向上,故临证多见小便不利,治当以桂枝降气冲以利小便。 25.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谓痰厥,乃饮气逆迫所致,治当以小半夏汤。 26.麻黄无桂枝则不治身痛,麻黄无杏仁则无力治喘。 27.如果定时发寒热,无汗出者予桂枝汤与麻黄汤合方,有汗出者予桂枝汤。 28.亡阳便是亡津液,非四逆辈大热药不足以振兴机体之沉衰而生津液、生血液。复其阳就是复其津液,是指通过调理胃气以恢复津液。 29.手足心发热多为血虚有热,若伴头痛,予小柴胡汤;若仅四肢烦热,予三物黄芩汤。 30.如果感冒伴有小便不利,多为里有停水,气携水上冲所致,治疗一定要配合降气冲利小便。 31.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32.头痛连脑者,此少阴伤寒,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可不知。 33.石膏所除之热不一定有渴,口舌干燥而烦者即可用之。若大渴引饮,乃津液大伤,临证需加人参。 34.腹胀苔厚腻用苍术,肢体有浮肿用白术。 35.附子与干姜皆可温阳。附子振奋全身之阳,干姜温胃肠之阳;附子能止身疼痛,干姜能除腹胀满;附子主寒饮下迫,干姜主寒饮上逆;干姜证不渴,附子证脉沉微。 36.生姜与干姜并用辨治少阴病,乃清末四川伤寒大家、扶阳名家范中林常用方法。 37.呕而小便利,大有上越下泄的虚脱之候,若此时脉弱,身有微热,见厥者,唯有四逆汤以温中救里。 38.呕而发热,或发热伴腹泻,均为小柴胡汤方证。 39.大柴胡汤加石膏可以治疗中毒性痢疾,小柴胡汤加石膏可以治疗噤口痢。 40.诃子常用于虚寒性腹泻,下利与矢气并作,同时对于虚寒性咳嗽、咽痛疗效好。 41.吴茱萸治内有久寒但无饮之心腹诸冷痛、头痛;干姜温阳偏化饮,止咳、止呕、止利、止血。 42.四肢厥冷吐利,若以吐为主,宜吴茱萸汤;若以利为主,宜四逆汤。 43.凡津液枯燥、口渴、困倦乏力者,宜天花粉。 44.人体机能沉衰,若病情反映在里,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用附子配干姜;若病情反映于表,恶寒无热,用附子配麻黄、桂枝。 45.茯苓治心悸、心烦、肉跳,常用于神经官能症的治疗。 46.麻黄汤,恶寒明显,全身痛为主;桂枝汤,发热明显,头痛为主。 47.桂枝具有治气上冲、利小便、解肌发汗之功。 48.白术既利小便,又治小便自利;酸枣仁既治失眠,也治嗜睡。 49.少腹硬,若蓄水则小便不利,若蓄血则小便不利伴其人如狂。 50.附子配白术,可治湿痹,可治尿频。 51.黄芪固表实表,表虚恶风甚常用之;也可祛黄,用治表虚有汗之黄疸。 52.癫痫吐涎沫,可用五苓散。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53.猪苓、泽泻利尿同时可止渴。 54.头晕伴恶心,宜吴茱萸汤;头晕伴贫血,宜当归芍药散。 55.呕而发热,小柴胡汤;呕而头痛,吴茱萸汤;呕而无他证,小半夏汤。 56.桂枝加茯苓,针对心脏病心慌、心悸效果好。 57.临证若遇烦躁、卧起不安者,宜加龙骨、牡蛎。 58.凡津液损伤后,若有表证,不可再发汗,宜用桂枝汤。 本文摘自《经方温化发微》,作者/赵亮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