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为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佐药。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1]。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但见一症,便可用其方,不必诸症悉俱。根据这个理论基础,后人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笔者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一些顽固性皮肤疾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举例如下。 1、病案举例 1、1湿疹 患者,李某,男,26岁,2013年6月1日初诊,患者头面部起密集丘疱疹,有大量渗出,伴瘙痒,易腹胀,眠可,舌暗,苔白厚腻,脉沉。 辨证属脾虚湿蕴。 (应该是:阳虚,风寒湿热,?) 麻黄9g、附子6g、细辛3g、 防风12g、 茯苓15g、生薏苡仁30g、泽泻6g、 黄芩15g、地肤子30g、白鲜皮30g、白蒺藜20g、 首乌10g、 甘草6g。 七剂,日一剂水煎400ml,分两次服。配合西药依匹斯丁片,一次一片,一日一次。二诊,无渗出,瘙痒明显减轻,原方七剂。 按语:《难经》云: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该病人素体脾阳不足,寒湿内停,湿郁久化热。风挟湿热上扰而发本病。方解:麻黄、防风发散风寒,使邪从外出,附子、细辛温阳散寒,茯苓、生薏苡仁,健脾利湿,黄芩清热燥湿,泽泻利水渗湿。四组药分工合作,为邪气找出路。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制首乌祛风止痒?(祛湿热、平肝) 1、2寻常型银屑病 患者岳某, 35岁,2013 年9月9日初诊,全身出点滴状鳞屑性红斑十年余,加重一个月。丘疹色红,上覆银白色鳞屑。患者体胖,纳可,眠可,大便溏泄,月经正常,白带多,易感冒。自感胸中常有气上冲,舌淡胖,苔薄白,脉弦。 证属阳虚外寒(阳虚,寒湿瘀),治应温阳散寒。 麻黄3g、附子6g、细辛3g、 桂枝12g、白芍10g、 干姜3g、 茯苓20g、泽泻6g, 丹参20g、鸡血藤30g、 枳壳10g、陈皮12g, 七剂,日一剂,水煎温服。 二诊,鳞屑明显减少,色变淡。诉胸中气上冲的症状改善不明显,在原方的基础上柴胡12g,七剂。一个月后三诊,诉胸中之气上冲的症状明显改善。皮损变平,色转暗,继续服用初诊方。该病人因经济因素不能坚持服药,皮肤症状消失就停药,两个月后四诊,又有少许新疹出现,继续服用初诊方。 按语:银屑病在中医学上称之为白疕。中医工作者们多从血论治,按血瘀、血热、血虚三型辨证。大家多运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银屑病。该患者皮损色红,如果单纯看皮损,为热相,但病人舌淡,体胖,且易腹泻,仔细分析病情,该病人病情复杂,绝非单纯的血热。辨证应属阳虚外寒。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该患者,一边给大气运转助力,一边开窍散肌肤瘀热?。加辅以丹参、鸡血藤活血散瘀,茯苓、陈皮、泽泻健脾利湿。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诸药相合,温阳散寒,活血化瘀,有散有收,祛邪而不伤正。 1、3神经性皮炎 患者,朱某,55岁,2013年9月25日初诊,背部及双下肢起苔藓样丘疹。奇痒无比。舌淡黯,脉弦。 辨证属阳虚外寒兼有瘀血? (读者按:应该是阳虚、风寒、湿热、血虚) 麻黄6g、附子12g、细辛3g、 干姜3g、 防风12g、 茯苓15g、生薏苡仁30g、泽泻6g、 地肤子30g、白鲜皮30g、白蒺藜20g、 制首乌10g, 当归10g、 5剂,日一剂,水煎400ml,分两次服。 二诊,患者诉瘙痒感明显减轻,舌尖红,初诊方加生地6g,七剂。 三诊,皮疹已消失大半,患者诉口干,二诊方生地加为9g,其余药不变,七剂。 四诊,皮疹已全部消失,偶有瘙痒感。三诊方七剂,巩固疗效。 按语:该患者素体阳虚,水湿运化失常。湿聚阻碍气血运行,日久成瘀。方中麻黄、防风,开毛窍,附子、干姜温阳散寒,茯苓、生薏苡仁、泽泻健脾利湿,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制首乌,当归祛风止痒。全方共奏温阳散寒,祛风止痒之功。方义与病机相应,故能收到较好效果。 结语: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同病可以异治,异病也可以同治。药证相符,即可获良效。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工作者要思路开阔,不能有思维定势,要明察秋毫,仔细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