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惠民经方文章 / 正文

茵陈蒿汤在皮肤科中的运用

茵陈蒿汤在皮肤科中的运用

茵陈蒿汤

【药物组成】
茵陈蒿 栀子 大黄
【服用方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痛,黄从小便去也。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今用处方】
茵陈蒿30栀子15大黄10
【经典方证】
(1)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伤寒七八日,身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晕,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方证要点】
主之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黄,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适用病症】
(1)痤疮
患者体质壮实,口渴欲饮,干呕,腹满,溲赤,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可投本方和枇杷清肺饮治疗。
(2)多型红斑
患者体质壮实,口渴欲饮,干呕,腹满,溲赤,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可投本方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
(3)皮肤瘙痒症
患者患有肝病,总胆汁酸高,口渴欲饮,干呕,腹胀满,溲赤,大便秘结或溏,舌红苔黄腻。脉数,可投本方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
(4)手足口病
患儿体质较好,干呕,口渴欲饮,腹满烦躁,溲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可投本方合小柴胡汤治疗。
(5)带状疱疹
患者体质壮实,口渴欲饮,干呕,腹满,溲赤,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可投本方合瓜蒌红花甘草汤治疗。
(6)激素依赖性皮炎
患者体质壮实,口渴欲饮,干呕,腹满,溲赤,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可投本方合泻心汤治疗。
(7)荨麻疹
患者体质壮实,口渴欲饮,干呕,腹满,溲赤,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可投本方合小柴胡汤酌加荆芥,防风,蝉蜕,路路通治疗。
(8)湿疹
患者体质壮实,口渴欲饮,干呕,腹满,溲赤,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可投本方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
【注意事项】
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贫血,食欲不振,容易腹泻,脉缓及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解析: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人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运 用】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疽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附方1栀子柏皮汤
组成

栀子10g,甘草(炙)3g,黄柏6g。
用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

清热利湿。
主治

黄疸,热重于湿证。身热,发黄,心烦懊憹,口渴,苔黄。
出处

《伤寒论》
附方2

茵陈四逆汤
组成

甘草、茵陈各6g,干姜4.5g,附子(破八片)6g。
功用

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

阴黄。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紧细或沉细无力。
出处

《伤寒微旨论》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均主治阳黄,其证均因湿热内蕴所致。其中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清热利湿并重,故用于湿热俱盛之黄疸;栀子柏皮汤以栀子伍黄柏,而以清热为主,故适用于湿热黄疸属热重于湿者。茵陈四逆汤以茵陈与干姜、附子配伍,共奏温阳利湿退黄之功,故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
【歌诀】茵陈蒿汤治阳黄,
栀子大黄组成方,
栀子柏皮加甘草,
茵陈四逆治阴黄。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麻子仁丸在皮肤科中的临床运用黄芩汤在皮肤科中的临床运用清胃散在临床中的运用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