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温胆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温胆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今天从古籍考证、方义和应用等方面重新学习一下“温胆汤”。

文章推荐星级:
医生医学生:★★★★★
中医爱好者:★★★★★
非医伙伴们:★☆☆☆☆(遵医嘱,更重要)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方剂。本文对它的考证、方义和应用作一叙述,以供参考。

01
考 证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胆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

迨后,宋陈无择《三因方》的“虚烦证”门,亦收载之。故后世有误认温胆汤出于《三因方》。

按《千金要方》的一般版本,方中无茯苓,而另一些版本载有茯苓,与《三因方》同。

笔者认为方中有定悸安神之茯苓,与组方之义理较为合拍。

此外,《三因方》尚有名同药异之温胆汤。《万病回春》、《医宗金鉴》等有加味温胆汤,均系从温胆汤化裁而成,不遑枚举。

02
方 义

温胆汤,追溯其源,系从《金匮要略》之橘皮竹茹汤合半夏加茯苓汤增减而组成。

它以竹茹、半夏清肺胃之痰热(浊);枳实、茯苓、陈皮,调节中州之气机;姜、草、益中以健胃。故具有清热除烦,化痰止呕之功。

按温胆汤无舒胆之药,而命名“温胆”,义难理解。

笔者认为对“温”字的意义,首先要有认识。

《尔雅》释训:“温,温和也”;《疏》:“宽缓和柔也。”

由此可见,“温”是“温和”之意,不能与“热”等同而观;且从组成温胆汤的诸药性能来看,亦皆为温和之物,似属于和解之类的方剂。

其次,就是古人认为心悸、心慌以及虚烦不得眠等症,与胆火浮越有关。

王旭高说:“胆气怯者,心神必虚;胆气壮者,心神必旺。然则心者,虽为君主之官,而实听命于胆。”说明心和胆之相互影响。

由于温胆汤主以竹茹之能清相火,温和胆气,故称之曰温胆汤,用意深远。

03
临床应用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大致可有以下几方面,分述如下:

一、在温热病恢复期的应用

温热病的恢复期,根据病因、病情以及个体差异,可有正虚邪恋或正气亏损。

其表现有:胃气失调证、心气虚弱证,脾肾气(阳)虚证及气阴两虚证等等。

温胆汤,所谓“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胆寒证”,可能是指温病后的恢复期,表现有胃气失调证者,以致胃不和而寐不安,及胸中烦,痰多,泛呕,纳差,舌苔或黄或白而厚腻,脉象弦细或弦滑。

对它的随证加减法:

如微热未净者,加豆卷、山栀,或青蒿、黄芩;如痰湿未清者,可加蔻仁、杏仁、苡仁,或厚朴、苍术;纳差者,加鸡内金、楂肉;夜不得寐者,加北秫米或酸枣仁。

余可类推,不一一枚举。

如我曾诊治的一患者鲁某,男性,21岁,因发热1周,入某医院传染病科,经检查诊断为副伤寒。

用抗生素及输液,经一星期许的治疗,高热控制,神志清晰。惟午后尚有低热(体温37.6℃),持续2周不解,且自觉胸中烦,不欲食,呕吐,大便不成形,舌苔中黄腻、舌尖红,成三角形,脉象弦缓。

显系余湿未净、气机失调。乃加用宣化湿热、和胃调气之药,方用:豆卷、黑山栀、竹茹、枳壳、陈皮、半夏、茯苓、朴花、生谷芽、甘草等加减,服药10余剂治愈而出院。

又如钱某,男性,34岁,寒热往来,间日而发,疟症典型。

先投以小柴胡汤加炒常山、槟榔。服4剂,寒热往来虽止,而自觉手足心烦热,胸闷纳差,痰多欲呕,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继以温胆汤加青蒿、茯苓、槟榔等,连服10余剂疟除,且无复发。

从上述2例而观,均为热病后余邪未净,湿滞气阻的共同病机,故皆以温胆汤为基础方。

例1是属湿温一类疾病,故加豆卷、山栀、朴花以宣化湿热。

例2是属温疟,故加青蒿、黄芩,这样既能抗疟,又无副作用。

二、对胃部疾病的应用

胃部疾病多种多样。

温胆汤是适用于痰热交相为患,以致胃气升降失调,引起胸中有烦热感、恶心呕吐,痰粘,纳差,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弦滑,也可有弦细。

这些证候可见于食管痉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特别是素有神经衰弱而伴有胃功能紊乱者,尤为常见。

例如,钱某,女性,产后未满月,因稍受精神刺激,又食冷肴,心中郁郁不乐,引起夜寐不宁,心烦善怒,胃纳不香,欲泛呕,舌苔中部黄腻,边尖质微红,脉弦细。

经西医诊断为神经衰弱症,服谷维素、安定等未效,乃邀笔者会诊。

根据症状舌脉,显因痰食阻滞,气机抑郁,胆火浮越,故心烦而梦寐不安也。投以温胆汤加越鞠丸(布包煎),达5剂而安。

对温胆汤的应用,笔者发现,它与归脾汤证的梦寐不宁、心悸、心烦等易于混淆,须加鉴别。

笔者体会,温胆汤证虽有虚烦不得眠,而主要在于胃气失调的呕恶纳差,尤以舌苔腻浊为其特征;归脾汤证以梦寐不宁,心悸心慌,短气倦怠,舌苔多薄净而质淡,脉象细弱为主证。

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属虚证,显有不同,应加鉴别,以免毫厘之差。

三、对妊娠恶阻的应用

妇女受孕月余后,时时厌食,嗜酸,呕吐者,名曰恶阻。一般认为是胎气上逆于胃所致。

《医宗金鉴妇科》对平素无病而有恶阻者,用保生汤。因胃热而发恶阻、呕吐、心中烦热愤闷,喜饮凉浆者,宜用加味温胆汤。

虽都称恶阻,但程度大有不同。以保生汤治疗的恶阻是轻度的;以加味温胆汤治疗的是较重的。

笔者平素对妊娠恶阻,如有厌食,呕恶频作,嗜酸等症者,常用温胆汤加苏叶、黄芩,可获良效。

如病情较顽固者,加小剂量(约3克)大黄,以清胎火,亦有一定功效。

如吴某媳,27岁,受孕月余,呕恶时作,饮食少进,口苦,舌苔黄腻,脉滑带数。

投以温胆汤加黄芩、苏叶,间日服1剂,连服5剂,诸症消失,足月顺产一男。

由于笔者认为妊娠期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是生理性的,主张少服药,故间日服1剂,5剂即奏效。

又如治疗姻戚戴某,怀孕后,饮食入口辄吐,虽经多方医治,均未见效。乃来杭,延余诊。

投以温胆汤加大黄、黄连、苏叶。仅3剂,呕吐稍定,能进稀粥。继以原方加减,再服5剂,亦间日1剂,大便通畅,呕恶消失,后服保生汤数剂,停药返家休息。

关于加用大黄,是取法《金匮要略》“食已即吐,大黄甘草汤主之”之意。

王肯堂说:“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这就是用中医理论来指导临床,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上举温胆汤的临床应用,挂一漏万,知所不免。至于对它的功效和适应证的论述,虽不中亦不远矣,可供参考。

《千金要方》对温胆汤虽用以为治虚烦不得眠的胆寒证,而其作用关键,不离于痰气为患。

张石顽《千金方衍义》说:“温胆汤主治,不出涤痰为务”,一语道破,颇有卓识。

后世如《三因方》、《得效方》、《万病回春》等,对温胆汤随证加减,灵活化裁,作用颇广,疗效显著,很值得我们深入硏讨。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潘澄濂——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温胆汤只是二陈汤加减吗?| 经典发挥
焦树德先生讲「二陈汤」
杂病多痰,痰饮难治?试试“控涎丹”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