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中药正常副作用当成不对证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副作用是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严格来说,所有的药,包括化学药、中药、中成药都有副作用,只是不一定每个人每次使用都会表现出来。
副作用和毒性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淆。药物副作用是与正作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药物正作用是主要的,用来针对疾病的。通常来讲,一种药物常有多方面的作用,既有治疗目的的作用也并存有非治疗目的的作用。具有治疗目的的作用就是正作用,而非治疗目的的作用就是副作用。注意,这里的“副”不是“负”,不是与“正”相对立的概念,这里的“副”有副手之“副”的意思。
比如中药当归,具有补血、通便的功效,如果一个血虚的患者用上当归,那么其补血的功效就是正作用,而通便的功效就成了副作用。所以有些血虚患者吃上当归以后出现大便偏稀甚至腹泻的情况,这属于副作用,正常药物反应,而不是什么不对证。
副作用和治疗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治疗目的的不同,也导致副作用的概念上的转变。如果患者正好也便秘,吃上当归以后大便通畅了,那么通便又成了正作用,不是副作用了。如果担心药物有副作用而不敢用药,是因噎废食。我们应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控制它、和它共存,甚至利用它,而不是抗拒它。尤其是中药,成分极其复杂,可以通过炮制、配伍、煎煮方法等进行控制,尽量减少中药正作用以外的成分对身体的干预。
但是无论怎样控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因为这不仅与药物有关,还与患者的体质密切相关。比如麻黄这个药,治疗咳喘常用,但是也有发汗散风寒和加快心率的作用,对于咳喘的患者而言,后面这两个都是副作用。有些患者很敏感,小剂量就可以出现心慌,出汗多。而有些患者很大剂量都没有反应,纹丝不动。
所以为了谨慎起见,初诊患者要综合考虑分析,把剂量放到最小,然后根据服药后的反应进行修正,或加量或减量,把副作用降至最低。为什么看中医吃中药需要复诊调药,而不是一下子开上几十副,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无论中药西药,毕竟不是食物,所以胃肠反应是最常见的副作用,比如恶心、呕吐、胃肠不适、腹泻等,医生处方时是要考虑要避免的,比如通过药物配伍、煎药方法、服药方式等来避免。但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因为医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疗效,不能因为一点胃肠副作用就因噎废食,不治病了。
一般而言,煎煮中药时放入一定量的生姜大枣有助于减少胃肠副作用,但是生姜大枣本身也是中药,有时对方子的疗效也会产生影响,有可能是有利影响,也有可能是不利影响。有些患者煎煮中药放入生姜大枣,虽然口感好了,但是经常会有“上火”症状,影响了疗效。
有些中医大夫经常拿着正常的中药副作用做文章,患者来看病,因为对副作用不了解,所以才更换医生。明明是正常的副作用,这些中医大夫却说前面大夫的药不对证,实际是在患者面前抬高自己贬低同行,行为令人不齿。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