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手太阳小肠经之前谷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手太阳小肠经
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其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经气于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主治概要
手太阳小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颔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手太阳小肠经本经腧穴
前谷(荥穴)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
【定位】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前尺侧,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简便取穴法】微握拳,于小指尺侧,掌指横纹端凹陷处,赤白肉际处即是。
【主治】
1、热病;
2、乳痈,乳汁少;
3、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应用】
前谷穴有降浊升清、清热解表、调气通络、清热疏风、清利头目,安神定志,通经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如热病汗不出、疟疾、头痛、项强、痄腮、耳聋、耳鸣、目痛、目翳、鼻衄、扁桃体炎及咳嗽胸满、指痛不能握、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
前谷穴配耳门穴、翳风穴治耳鸣。
前谷穴配大椎穴治疟疾。
前谷穴配照海穴治急性喉炎。
前谷穴配睛明穴、太阳穴,有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痛目翳。
前谷穴配风池穴、大椎穴,有醒脑,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前谷穴配后溪穴、偏历穴、大陵穴,治耳鸣。
前谷穴配外关穴、阳谷穴,治小指麻木。
前谷穴配合谷穴、曲池穴、外关穴,治手臂麻木、手痛、前臂痛。
前谷穴配后溪穴、水沟穴、解溪穴、金门穴、申脉穴,治癫疾。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前谷穴穴位,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5分钟,每天按摩2次。
艾灸方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文献】
《针灸甲乙经》:咳而胸满,前谷主之。劳瘅小便难,前谷主之。肘臂腕中痛,颈肿不可以顾,头项急痛,眩,淫泺,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臂不可举,头项痛,咽肿不可咽,前谷主之。热病汗不出,狂互引癫疾,前谷主之。目中白翳,目痛泣出,甚者如脱,前谷主之。鼻不利,前谷主之。
《针灸大成》:主热病汗不出,痎疟癫疾,耳鸣,颈项肿,喉痹,颊肿引耳后,鼻塞不利,咳嗽吐衄,臂痛不得举,妇人产后无乳。
《医宗金鉴》:主治癫痫。
*穴位图画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真人穴位图由云少担任模特并拍摄制作,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封面|八岁
编辑|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