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中医之美』中医的病因说:痰之病

『中医之美』中医的病因说:痰之病

中医之美系列讲座(30)

说到“痰”,大家一定马上联想到咳嗽时所吐的痰。在现代人的概念中,痰是呼吸道分泌的并由口中排出的一种粘液。
但是在中医学中,“痰”是一个特殊的病因概念,是一种特别的致病因素,它不同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致病因素,也不同于七情、饮食、劳逸等内伤致病因素,但又与这些病因密切相关,是这些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古人说:“痰属湿,为津液所化。盖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气、血、津液是人体三大重要物质,这三种物质在体内不能多,也不能少,而且要周流不息,如果某种致病因素导致津液的流行不畅,就会产生“痰”,或称“痰饮”、“痰湿”、“痰涎”等。“百病多因痰作祟”,“痰饮为患,十人居其七八。”可见在中医眼中,许多疾病都是由“痰”引起的。
如风寒之邪侵犯于肺,导致肺气失于宣降,不能输布津液,津液停聚为痰,痰阻气道,会出现咽痒、咳嗽、咯吐稀白痰、甚则气喘等。
治疗上就要选用生姜、麻黄、桔梗等宣肺散寒,止咳化痰类药,轻者可用“生姜红枣汤”。
如果感受风热之邪,热煎熬津液为痰,也能致咳,但咯痰多色黄质稠,且伴咽痛。
治疗上就要选清肺化痰药,轻者可用一味鱼腥草30~50g,水煎服,或加蒲公英30克更佳;或中成药“鱼腥草口服液”、“急支糖浆”等。
不良的情绪也能生痰,如经常生闷气的人,或性格压抑的人,或遇到程度比较重的精神打击,如极度悲伤等,多有咽喉异物感,或主诉咽中有痰,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中医称“梅核气”(西医称“癔球”),认为由气郁痰凝,痰气交阻于气道(咽喉为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所致,古代就有治疗这种病证的有效名方,如半夏厚朴汤、温胆汤等。
另外,饮食不当,也会生痰,民间有“鱼生火,肉生痰”之说,即多食鱼、肉会产生火或痰的病证。鱼与肉都是高热量食品,长期过量地进食,会出现面部红赤、起红疹脓疱、口唇生疮、口中粘腻、半夜流腥臭口水、晨起吐粘痰、肥胖腹大、血脂升高等痰热(火)之证。
预防的方法是,减少鱼、肉的进食量,或与萝卜、海带同吃,因这些食品都有很好的化痰作用,家常菜中的“萝卜排骨汤”、“萝卜鲫鱼汤”、“海带红烧肉”等都是搭配非常好的平衡健康食品。
另外,当小儿患咳嗽,喉中有痰鸣声,舌苔厚腻时,尽量不吃或少吃鱼、肉、奶油蛋糕等生痰的食品,否则痰上加痰,就会加重病情,致迁延难愈。
过逸也能生痰,因久坐、久卧不动,气机运行迟缓,津液聚而为痰。所以“懒动”的人多肥胖,古有“肥人多痰”之说。现在一些中老年女性,退休后不工作,消耗减少,平时又不注意锻炼,又不控制饮食,加上激素水平的异常,会日渐肥胖,腹部脂肪堆积,食后腹胀、肢体麻木、游走疼痛,膝关节肿痛等。
对这种肢体关节痛,用祛风湿,通经络的方法治疗往往乏效。因为这种病证,中医认为是由痰湿引起的。
十多年前曾治疗一位60多岁女患者,症状为日渐肥胖,身重,动则汗出如雨,腹胀,胃中不适,平卧则胃泛酸,每夜入睡时必须高枕半靠而卧,否则酸辣的胃液返流至口中极其难受,下肢肿胀。
结合舌苔脉象,认为此证由气虚不能推动津液运行,停而为痰湿所致,随用补气化痰湿的一首古代名方(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红枣)治疗。
服药二剂后体重下降4斤,胃中适,泛酸止,夜能平卧。
患者感慨地说:“没想到简单的几味药,而且五剂药只花了十多元钱,竞有如此大的效果。”
因痰所致的病真是举不胜举,临床表现上也是五花八门。但可以将其概括成以下两大类:
一是看得见的痰,又称“有形之痰”,如:鼻炎引起的鼻流粘涕或黄浊涕;呼吸道感染,如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引起的咳嗽吐痰;胃炎等引起的呕吐粘液;慢性肠炎引起的大便泄泻夹白色粘冻;体表或体内各种质软、不红、不痛的包块,如皮下脂肪瘤、甲状腺良性瘤、颈淋巴结肿大、卵巢囊肿等。
二是看不见的痰,又称“无形之痰”。如:眩晕、失眠、心悸、癫狂、痴呆、中风昏迷、口眼歪斜、咽中有异物感、气喘、腹泻、四肢关节肿痛、肢体麻木等病证,都可因痰引起。这种痰的存在,要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后才能判定。
用古人的话来概括:“其(痰)为害,上至癫顶,下至涌泉(足底穴位),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正如云雾之在天壤,无根底,无归宿,来去无端,聚散靡定,火动则升,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
中医治“痰”的方法很多,药物也多,效果明显,可以说是中医的一大优势。所以遇到上述的“痰证”(怪证、怪病),不妨请中医诊治。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情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