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疰夏”,不仅仅是化湿

“疰夏”,不仅仅是化湿走出最美好的小满,芒种后气温进一步上升,雨水以及空气中的湿度也随之增多。“水”总是伴随“火”而来的。
化湿,是入夏后的一个永久性话题,之前文章里对于湿也常有论述。比如温化,用温药,温化寒湿;比如风化,比如用一些风药,风能胜湿的道理;比如芳化,常用的有苍朮、藿香等,芳香醒脾化湿;尽管方子千变万化,方法出神入化,总有人收效甚微,感叹:湿怎么那么难除? 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反思一下湿怎么来的。对抗外界的湿,比如湿热的环境对身体的困扰,上面所提的方法往往很管用,短期起效。比如,一到五月份,我都会用佩兰泡水沐浴,这是古人常用的一个方法,化解湿浊之气非常好,洗过之后神清气爽。比如,前天下了雨,我在户外时间有点长,身上一直处于淋湿状态,回到家身上有点发紧,脖子也有点酸痛,一瓶藿香正气水就解决了。最直接的,看到很多尤其北方来的朋友,不习惯南方的潮湿气候,在家里用了除湿器,一样是在化湿。 内湿,就不那么简单。有一个病名叫疰夏,一到夏季就倦怠、困乏。对于疰夏,一方面是内外湿气交困,另一方面还是“水湿”不足,这里指肾水。 《辨证录》有这样一段论述:人有时值夏令,便觉身体昏倦,四肢无力,朝朝思睡,全无精神,脚酸腿软,人以为疰夏之病,谁知肾水之亏乏乎。精不藏于冬,火难盛于夏,故困乏矣。 夏季阳气盛,肾水不足以制外火,津液受损,脾胃不足以把津液舒布于手足,所以四肢乏力,精神倦怠。这里还提到一个方子:胜夏丹,非常值得参考学习:
(用药需辨证论治,请勿套用)
参、苓、朮、草:这是四君子,健脾益气;
五味子、熟地、山茱萸养肾水;神曲、白芥子醒脾化痰;山药、芡实固脾肾之精;炒枣仁安心脾。“正水”不足,“邪水”就容易犯,水湿本质是代谢不好的津液,正气不足,身体的推动力量弱了,邪水也就有了藏身之所。
除了疰夏,我发现很多人到了中年不耐寒热,还有为什么很多人早上八九点犯困?为什么中年容易发福?……
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我们之前很多文章都有涉及,后续也可能会涉及。但要问有没有一招就能解决问题的广谱的办法,真的想不出,我觉得更多的是要了解问题的成因,明白其中的道理,八分观自在。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