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刺节真邪》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终始》
针刺需要“得气”,即使不学中医的人也知道或听说过。没错,气,是针刺取效的媒介,《黄帝内经》即明确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此处“调”字有两层含义:
1.调整,调理。通过针刺相关穴位,使逆乱、凝滞的气机得到调整,逆者顺、滞者通,有拨乱反正的意思。
2.调动。通过针刺,使上下左右不均衡的气达到平衡、协调。
如此,人体气的盛衰(多少),则关系到针刺效果的迟速。如果一个病人体内的“气”比较充盛,那么针刺效果就较好、较快;反之,无“气”可调,会出现针刺“不应”现象,就像生理“不应期”,即使取穴准确,也会数刺而不效。
那如何判断人体气的盛衰呢?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灵枢·九针十二原》
《内经》指出,判断人体气的盛衰,要依据脉象。此处的“诊脉”,包括我们现在常用的寸口脉法,还有现在很少人使用的标本脉法和三部九候脉法(候脉动异常、局部血管的充盈或塌陷、青筋暗影等)。然后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菀陈则除之。
2012年8月,我治一老年患者,患颈椎病,头晕,余无不适。此症属针刺适应症,据以前经验,当很快见效。熟料针刺一周竟无寸效,百思不得其解,在老人再次来针刺时,为其把脉准备详细辨证,发现老人六脉俱弱,属气血不足之象,难怪“数刺不应”。遂加刺百会、中脘、气海、手足三里、太溪等穴,并嘱加强饮食。如此再按原法治颈椎,数次而效。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灵枢·九针十二原》
若患者气足,医者取穴准确,则疗效如风吹乌云散,又见一片天蓝蓝,患者高兴,医者舒畅。
由此可见,经典就是经典,《黄帝内经》早已将针刺取效的关键论述详尽,我们照着做就是。
【本文摘自主治医师宋晓蕾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