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惠民经方文章 / 正文

中醫十大類方之--附子類方

附子和大黃一樣,都是藥中大將。古人説,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関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之元氣。所以病至危急,附子與大黃均是常用的藥物,能救人于垂危之際。不過兩者的性質不同。大黃性寒攻下,適用於實證,熱症,而浮子性溫囘陽逐寒,適用於虛證,寒症。附子是毛儅科植物烏頭的旁生塊根,這種開紫藍色小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長期以來,中醫將其作爲溫陽逐寒劑,用於治療大汗亡陽,心力衰竭,吐利蕨逆,心腹冷痛,頭疼,關節疼痛,筋肉拘攣,下肢浮腫,瘡瘍不收,久寫久痢等“一切沉寒顧冷之疾”。這種陳寒顧冷之疾,是機體各臟器及各系統的功能低下或異常,正常的新陳代謝障礙的一種病理狀態,中醫稱之爲“陽虛証”。這種陽虛証可以出現在各種疾患的病程中,現代醫學所説的血液循環不通暢,心力衰竭,虛脫,腎上腺及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可以歸屬于陽虛証的範疇。附子與附子類方惠陽溫陽,使低下,沉迷,衰弱的陽氣得到振奮和恢復,從而調動和激發其内在的抗病力,以達到回復健康的目的。這種治療思想,充滿了整體論和内因論,是中醫的特色之一。歷史上很多名醫均擅長使用附子。明代浙江名醫嚴觀,用薑汁製附子,人稱“嚴附子”。近代四川名醫祝味菊先生也擅長使用附子,上個世紀30年代在行醫,經常用附子救治危急重症,超人的膽識獨特的配伍,出氣的療效,贏的病傢和同仁的好評,雅號“祝附子”。現代雲南名醫吳沛衡先生,附子運用十分得手,而且起量很大,有達400g者,令人乍舌,人稱“吳附子”。近代名醫煇鉄礁先生説過“附子最有用,亦最難用”。“最有用”是説附子能救人于危機之中,被人稱爲惠陽救逆第一要藥。附子又能强壯身體,所謂通行十二經,内溫臟腑精髓,外暖筋肉肌膚。“最難用”有兩層意思,第一:是指附子的應用範圍極廣汎,但附子証難以辨認。不是在危急之際錯失良機,就是因爲治不對症而不見功效。第二:指附子有毒,如果用不對症,不僅無效反而有害。附子中毒症狀為流涎,惡心,嘔吐,腹瀉,頭暈,眼花,口舌四肢及全身麻痹,呼吸困難,脈搏減少,手足抽搐,神志不清,血壓及體溫下降,心率紊亂,大小便失禁等。所以臨床用附子需謹慎,實際上,只要辯證正確,劑量適度,配伍得當,煎煮時間長些,是可以避免附子的毒性及副作用的。附子的臨床應用範圍主要為:1:病程中出現多汗,四肢冷,惡寒,沉脈,心音微弱,血壓下降者。2:嘔吐,下痢伴見手足冷,腹痛。腹滿,脈沉弱,舌苔白滑者。3:關節的劇烈疼痛,局部腫脹,肌肉拘攣,運動受限,四肢逆冷者,4:患慢性疾患,或年老體衰,有下半身冷,腰酸膝軟而無力,冷痛,足背浮腫,夜尿,尿頻,畏寒,脈沉弱等証者。5:慢性腎炎,心功能不全而伴全身功能衰弱症狀并有浮腫者。附子証是臨床應用附子的關鍵指證,上述五項病症中都有附子証的存在,不過稍有輕重罷了。1:精神萎靡,倦怠慾寐;2:畏寒感,四肢厥冷,尤其是下半身,膝以下清冷;3:脈微弱,沉伏,細弱,或脈突然浮大而無力。第一項是通過望診可以觀察到的。患者神志雖然清楚,但精神非常疲倦,經常想睡覺,但睡不熟,呼之即醒,狀如朦朧。也有些患者門診中就見疲憊貌,訴説病情時有氣無力,或思維較慢。第二項是患者的自覺症狀,若作體溫測定,可見正常或低於正常,甚至低體溫者。第三項筆者稱為“附子脈”。脈象是中醫切診的主要内容。血管的搏動與心輸出量,血管壁的性狀,血液的性狀與流量,血管運動神經的功能,精神狀態,外界環境等因素有密切的關係。中醫通過脈象可以判斷全身陽氣是否充沛,患者體質是否强健。特別是循環系統的功能的狀態,脈象能比較清楚的反應出來。如《傷寒論》中記載“脈沉”“脈微”“脈微與蕨”“脈微細”等脈象,均反映患者的陽氣微弱,體力衰退,其循環系統的功能也比較差。當然,若檢查血壓的話,可以見血壓下降或偏低,聽診則可聞見心音遞弱。心電圖也會有異常。這種脈象,筆者稱之爲“附子脈”。形象的說,附子脈就像泄氣的氣球,顯得無力,乾癟,細軟。附子証與前述的石膏証,黃連証,大黃証的性質恰恰相反。石膏証身熱,大汗,煩渴,舌乾,黃連証身熱煩躁,不眠,舌紅苔黃膩,大黃証身熱便秘,舌乾焦,均爲熱像,而附子証身冷畏寒,精神萎靡,倦怠慾寐,脈沉細微弱,舌質淡,苔白滑,為“虛寒証”。實熱証為陽証,虛寒証為陰証。兩者性質完全相反。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1009003号-1职业技能证书报考